“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王艺霖 刘春阳 李秀领

“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

摘  要: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能力,选取“国际竞争力”为重要抓手,首先论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然后以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介绍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九方面要点,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专业学位;国际竞争力;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7-0001-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as selected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irstly,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was discussed, and then civil engineering full-time major master students were taken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systematic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includes nine key points, which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professional degre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raining mod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依托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大力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互惠互利、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在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深化开放指明了方向[1]。“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大量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多元化人才,因此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辟了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天地,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国内各高校需积极响应“建立教育共同体”的时代呼唤[2],努力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教育内涵,在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实现更快的进步。

“合作”的另一面是“竞争”,公平竞争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教育领域内的“合作”与“竞争”是相伴相生的[3]。在产业升级的浪潮冲击下,研究生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家亟需大量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提高[4]。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国际竞争力[5],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并介绍山东建筑大学相应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分析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针对一定的行业背景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更加侧重于“产学研”结合[6],希望在较高的层次上夯实基础、启迪创新、做出高水平的应用型成果。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形成“学产研”良性循环,必须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国际化的教育与培养,提升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原因如下。

(一)  融入世界科技主流的必然需要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已成既定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科技交流变得简便而高效。在世界主流国家都频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时代,任何国家在学术上的“闭门造车”只能导致自己科技水平的落后。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生力军,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尽早地融入国际主流科技圈子,及时获取所在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信息,在最新的科技前沿上往前迈进,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获得行业认可[7]。在这一过程中,自然需要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也会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  形成良性培养循环的必然需要

目前我国已成为“研究生培养大国”,但还远远不是“研究生培养强国”,主要发展瓶颈之一就是国际化程度的不足[8]。从内部来看,我国吸引的留学生数量还非常有限,高校内的国内外学生交流比较少,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课题研究阶段均很少有与国外学生同步完成的经历,因此缺少思维方式上的碰撞经历,在学习方式和科研思路上的突破能力上欠缺有效的外界激发力量。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会在毕业后前往国外工作或者在国内进行国际合作性的项目实施,届时会与国外同行们形成“竞争并合作”的关系。为了顺利高效地完成任务、展现国家进步的良好形象、体现个人的专业水平,很有必要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完善国际交流经历,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地游刃有余,做出更耀眼的工作业绩,从而也能推动母校培养质量排名的上升,获得更好的学术声誉和更高的业界影响力,得到更多的“产学研”合作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三)  契合社会需求的必然需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面向于应用,因此需要与行业、市场有深入的融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专业的市场范围都有了显著扩大,国际化色彩愈加浓厚,行业内的国际交流与国际业务与日俱增。因此,从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来看,也亟需加强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国际化培养力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更好的“供需协调”,为各行业的技术升级与良性扩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9]。

二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科学化、系统化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山东建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每年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百名左右,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利用我校与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知名大学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的有利平台,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入手,制定了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点如下。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主要作用是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在培养目标中充分强调要培养具有国际思维与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此为指针,不断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工作。

(二)  确定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依据社会学理论中的推拉理论,分析影响教育资源流动的推拉因素,进而从深层次上进行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培养模式探究。

(三)  “两侧”同步发力

从人才培养的“需求”与“供给”两侧分别进行模式分析,对“需求侧”明确了“理论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国际交流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四层次,对“供给侧”明确了“教学、科研、实践”的3个培养角度(图1)。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这“两侧”的有效衔接。

(四)  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与质量监控机制

探索建立了一套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包括组织机构、实施程序和所需资源等。同时,建立健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图2),以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的正常运行,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五)  强化课程建设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包含一定的国际化课程:从内容上来说,涉及较多的国际化知识,要加强教材建设,注重引进海外的优质教学资源;从师资上来说,尽量邀请国外的知名学者授课,或者安排有国外学习/交流经历的教师来讲授。确保将最前沿、最多样化的专业知识传授给研究生,并在课程内容上包含一定量的最新科研成果,体现学术性。

(六)  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受导师的直接指导与管理,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时刻受到导师的影响,因此导师队伍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10]。为着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队伍水平,应在确保学术水平达标的前提下,突出国际化色彩,推动并支持尽量多的导师去国外深造、交流,强化导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视野。同时,在有条件时全职引入国外学者担任研究生导师,也可聘请一些国外知名学者或技术专家担任研究生的兼职导师或校外导师。此外,鼓励导师与国外学者开办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七)  支持国际化课题研究

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参与国际化的课题研究。首先鼓励导师开展国际合作,设立国际化课题,然后吸收研究生进入课题组开展实质性研究。在此过程中实现深度的国际化交流与良性竞争,切实锻炼与提升研究生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八)  建立“评估—反馈—完善”机制

建立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评估—反馈—完善”机制,定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状况进行量化评估(表1),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导师与学生,进而启动完善机制,确保短板得到快速弥补,实现培养模式的动态优化与不断改进。

(九)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为了进一步确保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完善,形成完整闭环,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对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海外工程建设中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研,记录相关评测指标的结果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培养模式的改进/完善建议。要点见表2。

通过该机制,对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海外工程建设中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研,记录相关评测指标的结果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培养模式的改进/完善建议。

三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实现质量提升、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当前,大国竞争时代对高端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了基础扎实、路径清晰、系统全面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包含有效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并可通过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的检验和修正,为更好地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有望使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实现更加充分高效地融合,对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生教育优势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高韵茹,郜晗轩,何相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多维内涵探赜[J].泰山学院学报,2022,44(3):38-43.

[2] 吴秀玲.“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理念与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71-7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