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化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深化路径研究

作者: 艾晓燕 朱海燕 罗惠霞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和新模态,具有重要地位。最优化理论由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旨在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理论,结合教学实践,该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评价及教学条件等方面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深化路径,一是明确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二是深挖教学内容,活学活用教材;三是采用多元教学法,拓展立体教育;四是加强教学过程设计,细化教学评价;五是优化教学条件,整合教学资源。

关键词:最优化理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深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7-0182-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is a hot topic and new mode of research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and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 theory of optimal teaching was proposed by Babansky,the famous educator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iming to achieve optimal teaching results through optim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is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path for deep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ss design,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Firstly, it clarifie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implements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second is to delve deeper into teaching content and use textbooks flexibly; The third is to adopt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to expand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 The fourth is to strengthen teaching process design and refine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fifth is to optimize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integrate teaching resources.

Keywords: optimization theory;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deepening Path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都强调了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教育目标。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引了我国课程思政改革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对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3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再一次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提出要不断深化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改革。论坛报告显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上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的愿望不断增加。但在实际操作方面,仍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发展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广泛宣传与培训,课程思政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已从最初的概念模糊、意识匮乏转变为了解、熟悉。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存在学科内容与思政教学“两张皮”“贴标签”“生硬融入”等现象。如向明友[1]基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指出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最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需要将两者有机融合,避免教学与思政分离、脱节。张彧凤等[2]认为,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存在课程育人理念认识不足、思政教学内容遗漏、思政教学方式生硬,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关注等问题。部分课堂教学在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科教学时,较难实现“融盐入水”“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因此,不断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是当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二  最优化理论基础

苏联教育专家尤·克·巴班斯基提出的最优化发展理论立足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改革取得教学效果最优化,成为教学论研究领域的经典范式,对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最优化教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用于解决罗斯托夫地区学生大面积学业待改进问题。该理论内涵是,依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遵照教学的规律性和教学原则要求,制定或选择一个最好的工作方案,并且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3]。由于教学效果显著,这一理论世界闻名。同时,该理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的方法论,将继承性与创新性、理论性与实用性、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与整体性、联系性、综合性和最优化的特点,这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一脉相承,高度契合。最优化理论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条件最优化,因材施教,可操作性强。结合当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仍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三  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深化路径

最优化理论基于教学实践,专注教学过程,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对教学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最优化理论,本文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及教学条件五方面讨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深化路径。

(一)  明确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

英语课程除了要注重英文语言技能的讲解和训练,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素质。在明确英语课程语言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课程思政“国家育人目标”[4],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一是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立德树人,让学生在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二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在英语教育中融入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与理解,培养担当精神,将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作为己任,助其成为一个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5];三是培养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从“理解当代中国”向“表达当代中国”迈进,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用心灵去爱祖国、用智慧去建设祖国,引导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四是养成学生“四个自信”能力,通过教学内容渗透,养成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五是帮助学生提升个人发展与道德修养,养成学术诚信、科学伦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做一个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甘于奉献的人。

总体而言,最优化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尽可能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使学生既能获得优秀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化为深深的信仰和行为准则。

(二)  深挖教学内容,活学活用教材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最直接体现是教材,教材承载着教学内容的主体。最优化理论倡导提高教学效率,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因此教材质量的高低、教师应用教材的能力是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最优化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深挖教材,结合当代时事热点,融入时代气息浓厚、与大学生生活相关的思政元素,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让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堂。如《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中第一单元第二部分第一则新闻,主题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宋家沟,了解脱贫攻坚各项措施实施情况,鼓励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则新闻,就近取材,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感,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共鸣。如笔者所教授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山区、吊庄移民地区和生态移民区,在教学中,教师梳理、总结有关“贫困”“基础设施”“撸起袖子加油干”“芝麻开花节节高”等语汇的表达与运用,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畅谈家乡的变化,自身的感受,对未来的展望,以此增强了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又如,第二版《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6]第五单元主题是“逾越障碍”,课文True Height (真正的高度)讲述的是一名少年从小怀揣梦想,克服自身种种障碍,刻苦训练撑竿跳高,不断刷新自身纪录,最终赢得冠军的故事。这一主题与思政元素“中国梦”相契合,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将中国梦的内涵、如何实现中国梦、个人怎样做等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中,拉近授课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梦想、决心、意志及毅力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克服困难、逾越障碍的精神力量,并将这种力量发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三)  采用多元教学法,拓展立体教育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造性思维。为了实现最优化的思政教学目标,教师宜采用多元教学法,拓展立体教育。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任务型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将思政内容任务化、项目化,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小组报告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英语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意识也随之增强[7]。例如,在开学初期确定学生合作小组后,分配渗透思政元素的小组活动任务,明确小组成员责任,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拓宽学生广泛的接触面,注重互动教育,开展小组互动讨论,积极分享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提高公开演讲的能力和话语表达能力。多元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在跨学科领域内,开展立体的课程思政教育[8]。英语教师可以与思政课程教师以及其他学科课程教师多沟通、多交流,邀请他们听课、评课,以英语教学为主线,以人性关怀为核心,融合思政元素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有利于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魅力。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教学灵感,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为了增强教育效果,教师共同体应经常性地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加强经验分享。教师积极分享和探讨,有利于提高对课程思政的深入理解和提升教学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