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曾翠萍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数学专业课程具有高度抽象、理论复杂的特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着思政元素少、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融合难等关键问题。该文以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复变函数为例,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之间的有机融合问题,并给出若干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实践案例,以期为数学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复变函数;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7-0178-04

Abstract: Curriculu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educational idea in China. It is a new requirement and measure to strengthen talent train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oday. Mathematics courses are highly abstract and complex, so when teachers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n these courses, they will fac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feel difficult to mix the knowledge and the ideological together to educate students. Taking the core course Complex Variable Function in mathematics as an example, we explore how to exca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se courses, and how to mix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elements while educating. In this paper, we will show several cases base on our teaching practice on Complex Variable Function. We give some useful experience to our colleagues in dealing with ideological education while teaching.

Keywords: Complex Variable Func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a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cientific spirit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1]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教师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纲要》要求高校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任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

张大良[2]指出,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提出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能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的观点。笔者所在单位广东金融学院也紧紧围绕教育部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和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求教师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显然,一线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承担着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教师利用好专业课程这一主渠道,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将影响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理工类课程而言,特别是数学专业课程,它们与人文社科课程不同,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有别于生物医学,没有明显的人伦、道德约束。实施课程思政时,教师往往感受到“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有点骨感”。因此,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深入研究数学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时遇到的困难,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  数学专业课程抓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一定意义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3]。课程思政是构建起“三全育人”大格局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主渠道。本科数学专业课程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数学专门人才及以数学为基础的各类理工科专门人才。利用好数学专业课程这一主渠道,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决定着数学人才及各类理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数学知识是中性的,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一门科学,缺乏“道”的自觉,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忽略思政育人的规划,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常常有脱节现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和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数学专业课务必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价值引领。

在数学专业课程中实施思政育人将事半功倍。数学专业课程贯穿数学系学生的大学生涯,数学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与学生联系紧密,相互信任度高。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生对本专业教师的立场观点或许更容易共情。对数学专业课程来说,它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科学方法、科学规范、科学精神等科学文化的传播。数学专任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晋升成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充分利用数学专业课堂的“主渠道”铸魂育人,进行思政育人,效果将事半功倍。

数学课堂是提高数学素养、训练科学思辨、建立科学情怀的主渠道。数学专业课程高度抽象、理论复杂,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别于人文社科,虽然非显而易见,但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可以提炼出很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哲学和数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两门系统学科,笛卡尔、莱布尼茨、帕斯卡等既是数学家又是哲学家。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训练科学思辨、培育创新意识、塑造理想和建立科学情怀的理想素材。从这个角度看,数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将助力当代科学技术人才长志气、树理想、强意志、增知识及强能力,是传统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

二  数学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困难

数学专业的课程诸如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数学分析等都具有高度抽象、理论复杂的特点。对这类硬核课程来说,实施课程思政更是“拦路虎”众多。首先,数学专业课程与人文社科课程不同,不具备立场导向,与生物医学也不同,没有明显的伦理道德规范。要推进其课程思政建设势必要对原有教学模式做出一些改变。其次,大部分数学专业课的计划学时都相对紧张,平时课程安排就比较紧凑,课程的习题课经常被压缩或者需要利用课后时间补充,因而,客观来讲课程中难以大篇幅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作为数学专业课程的专任教师,一般来说上课过程中都会因地制宜地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以身作则用自身的科研精神感染学生。但是,对照《纲要》的通知要求,对于数学专业课程来说,课程思政建设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对于数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如何有机融合?如何有效地拓展育人路径?数学专业知识结构严谨,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堂必须讲究策略,要做到顺理成章,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和思考的,否则既影响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达不到育人的目标。下面以复变函数课程为例,给出笔者实践课程思政的两个案例,以作抛砖引玉。

三  数学专任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  赋予课程崭新的内涵

在教学内容中明确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育人目标,挖掘梳理相关的思政元素。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只是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明确每章节的知识目标和育人目标,安排好融入的思政元素,设计好切入点,使之与知识的传授融为一体。把思政育人素材提升至课程知识点同等地位,一并安排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避免了临时发挥的随意性,既保证了课程思政目标的实施,也丰富了数学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时代性。

(二)  通过数学的推理论证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思辨能力

数学专业课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包括:演绎推理能力、计算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概念的讲授,定理的证明最能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教师可以采取问题驱动模式,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建立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  紧密围绕专业知识点切入思政元素,做到思政育人“润物细无声”

专业课程的学时一般比较紧凑,知识传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应为了思政而思政,思政育人应该做到水到渠成。因而,围绕知识点找准育人的切入口尤为关键。数学专业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饱含人生哲理、充满科学精神,其中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用心挖掘。当代大学生都是极有个性的,思政育人的关键是找准切入口,顺势而为效果更佳。

(四)  借助数学史,发挥数学家的影响力进行育人

数学研究成果都是一代又一代数学家不断研究探索发现而建立的,很多定理直接用数学家的名字命名。教师讲授这些定理时结合成果的发现历程,数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精神、科学贡献引申延拓,激发学生追求真知,塑造理想的科学精神。例如在复变函数课程中讲授复变函数的积分一章时可以从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公式、带导数的柯西积分公式、柯西不等式和平均值定理等的研究进展展示柯西的学术贡献,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的整体理解,另一方面又能够激发学生敢于探索真理,培养科学情怀,建立勇攀高峰的责任感。

(五)  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科学人文素养,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感召力

数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要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课程首先必须有“魂”,而一门课程“魂”的传递关键在于教师,即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全面提升专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增强专任教师的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是上好数学专业课程的关键。一位好教师本身就是一堂好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传和身教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提升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不断加强课程思政的能力,不断拓展视野,深入了解专业的学科史,增强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学识修养,身正为范,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打造课程,熏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的心灵。

四  复变函数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案例

复变函数是数学学科的核心主干课程,是数学专业实现育人目标的“主渠道”之一。这类课程高度抽象、理论复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部分同行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文献[4]从数学类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提出数学类课程思政的一些策略。文献[5]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线性代数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体系顶层设计理念出发,提出大学数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思路。牛英春等[6]将数学理论与学生的学习、人生的发展、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相结合,给出了思政元素在复变函数混合课改中的一些应用。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以下两个案例,针对复变函数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思政育人元素少、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融合难等问题进行教学探索,给出具体的化解策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