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作者: 白忠良 郑信 徐佳佳 胡志
摘 要:该文梳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相关文献,明确研究热点与趋势。在中国知网(CNKI)中通过主题检索获取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纳入2000—2022年间发表的文献522篇,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合作网络不强,研究热点存在阶段性变化。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研究热点体现在教育内容时代化、教育目标的去工具化以及教育方式的实践化,提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需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资力量,彰显专业特色,推动科学研究。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教育;CiteSpace;研究热点;公共管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008-06
Abstract: To review relevant literature on public affairs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o clarify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this paper retrieved relevant literature through topic search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and used CiteSpace software to visually analyze the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of th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are that 522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2000 and 2022 were included, the overall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showed an upward trend, the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 was not strong, and there were periodic changes in research hotspots. We get the conclusions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public affairs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are reflected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al content, the de-instrument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educational methods. It is suggested that 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m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eaching staff, highligh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iteSpace; research hotspots; public management talents
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改革事业改革不断深化,公共事业工作的必要性催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立与发展[1]。公共事业管理涉及到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重要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共事业管理变得愈加复杂和多样化,需要具备现代公共精神和管理素养的人才来应对各种挑战,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2]。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正式设立,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起步较晚但开展迅速,许多综合性院校以及医学类、体育类、师范类等专心性院校纷纷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的学者专注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当中,推进了专业建设[3-6]。基于此,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有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文献进行计量梳理,并用可视化的结果探明研究热点与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 资料与方法
(一) 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中采取主题词检索,主题设置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加“教育”或“教学”,发表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格式选取为中文学术期刊,共获取原始文献数据580条,人工甄别并剔除报纸、会议摘要、题录不全以及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得出有效文献522篇。
(二) 分析工具
采用CiteSpace5.6.R5软件对用于研究的522篇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该软件具备将文献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的功能,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明晰学科发展中的热点变化和趋势,多年来,已得到国内外诸多学科量化研究的应用[7]。本研究将筛选出的文献在CiteSpace5.6.R5软件中进行转换,按照研究目的,分别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3个节点绘制可视化图谱。
二 结果
(一) 年度发文分布情况
本研究纳入分析的文献时间跨度为23年,最早见于学者娄成武[8]2000年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2000—2006年发文较为缓慢,2008—2019年间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75.48%,且在2014年达到峰值。2020—2022年的发文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国内有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研究文献量整体呈波动趋势如图1所示。
(二) 作者与发文机构分析
同时使用CiteSpace的作者和机构节点绘制作者与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网络密度为0.002 7,如图2所示。从图谱中可以发现,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研究力量主要来自高等院校。目前形成了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主要研究团队,见表1。机构间合作亟需加强,高水平、高质量研究较为缺乏。从作者来看,发文量最多为何云峰(7篇),随后为瞿书铭(6篇),张瑞华(4篇),绝大多数作者保持在2篇及以下,作者间合作集中在同一院校中,且合作网络较低,独立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研究为主要形式。
(三) 关键词共现分析
对选取的522篇有效文献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网络密度为0.007 8,如图3所示。从图谱中提取出词频大于等于10的关键词,共14个,其中介中心性均大于0,展示了关键词的影响力,见表2。从中心性值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有关研究的关键词有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
(四) 关键词突现分析
基于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本文提取出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研究前20个突现关键词,用于判断研究热点的演变及趋势,如图4所示。具体包括专业、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对策、实践、应用型人才、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就业、医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本科生。
(五)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TimelineView功能绘制关键词共现的时间线图谱,如图5所示。图谱揭示了研究中关键词聚焦的具体年份,从年份分布的变化归纳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研究的演化路径。由图谱得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立以来,各大高校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纷纷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模式等进行教学改革。随着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就业等问题的凸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互动式教学、产教融合和课程思政等内容融入,这些都指向寻求更完善的教学内容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 讨论
(一) 国家政策是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因素
从年度发文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在2000年以前尚未有学者探讨,此后年发文量经历了多次波动,这无不与国家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政策有关。教育部曾分别于1998、2012和2020年调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不同时期对多个管理类专业进行合并调整,丰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体量,并对该专业的学科门类归属、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等做出日益详细的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公共意识和责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公共管理事业。
(二)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研究热点演变分析
根据关键词突现图谱和时间线图谱,可以将2000—2022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8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集中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初创阶段。在专业建设上,随着改革开放的升入,社会各领域迫切要求用人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为此,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公共事业部门培养专业人才,进一步推动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力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同时,多所高校抓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充分考虑办学前景和竞争形势,加大专业建设中的投入[9]。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界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为公共事业服务意识、社会化的管理责任和具备综合知识机构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因而具有复合型、厚基础的专业特色[10]。鉴于这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成为一项重要问题。学者们指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兼顾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做到知识储备、技能掌握符合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同时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彰显不同的专业特色与方向,更好地体现高校自身的资源与优势[11]。
第二阶段(2009—2018年):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等为主。这一时期更加强调了公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提出了更加多元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善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其中,李跃平等[12]结合其所在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提出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综合借鉴国外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采取“管理基础—管理技术方法—管理实践—管理综合”的设计思路,同时强化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必要考核,激发学习主动性。汪杰贵[13]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需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带入到课堂当中,同时也提出了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和问题式教学法多种教学方式。吴涛等[14]对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采取文献检索、学生汇报、课堂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阶段性考核结果发现,学生对管理学重要概念的认识和知识点的掌握显著提高,且学生对授课方式的参与意愿和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表明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2019—2022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聚焦在专业认同、就业、创新创业教育等。期间随着高校教育结构的调整,招生人数普遍增加,一系列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接踵而来。首先是专业认同感,较高的专业认同感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正向认知和情感,同时也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驱动力,而研究显示,医学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认知程度低,在学校战略定位中容易滑入边缘学科。如何提高专业认同感,发挥专业优势成为一个现实挑战[15]。其次,就业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涉及政府、卫生、教育等多个公共领域,然而近年来,事业单位的人员精简加之高校毕业大学生数量增多,就业市场不得不迎来供大于求的现实困境。让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时代发展,让学生所学做实做精,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变成研究所望[16]。最后,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之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优化的新路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