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守正创新:培养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

作者: 翟宝红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必须加强法治人才的培养;高校法学院系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应当以深化课程思政综合改革为契机,以此来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但目前,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材教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配套制度等方面的不足,需要有针对的精准施策,这样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后备力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法治人才;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086-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pecifically pointed out that "to train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integrity and ability i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and required "persist in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basic strategy of comprehensively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by talents,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talents. As the first position of legal talents training, law school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as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outstanding leg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in teaching ideas,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staff and supporting systems in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law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way, targeted and precise policies are needed, so as to cultivate reserve fo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morality and law; legal talents; teaching idea

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是大学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如何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是高校法学教育改革面临的课题。为了实现这样的教改目标,高校法学课程思政建设该如何开展,都遇到了哪些困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一  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一)  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

高校法学教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法治思想教育,这就要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梳理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以便于充分开展和落实思政教育,在育人教学中使课程思政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实现法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才能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

(二)  塑造学生正确的法治观

在多元化信息发展的时代,要求法学本科生对事物的认知更加精准,但由于法学本科生在学术视野、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更易犯思想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念上的错误,因此,塑造其正确的法治观是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三)  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法学教育旨在让学生充分理解法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规律与原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确保在社会纠纷中保持理性的态度,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明辨大是大非,维护自身的法律人格与社会法治的权威。

二  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改革的理念

(一)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要弘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亟需确立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主导地位,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简单照搬西方的法治理论来指引法学教育,法学人才培养就会失去方向与灵魂。只有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来指引教学,使学生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目标,才能达到培养适合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法治人才。

(二)  坚持课程思政育人

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要注重对法治人才进行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高校法学院应紧扣时代主题,抓住关键节点,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法学教育不仅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掌握丰富的法学知识与法律技能,而且要使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从事法学学习的大学生的品格低下,是不可能真正信仰法律,不会真正具备法治精神的,这样的人虽然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但是将来毕业后,在社会中只是法律知识的贩卖者,不会成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者,不会成为法治精神的传播者。所以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法律素养,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培育具有法治精神、高尚品德、德法兼修的法学人才。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教育,促使法学知识的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实现无缝衔接,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1]。显然,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  坚持本土与国外并重

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一方面要从本土出发,借鉴和吸收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结合我国国情,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照搬国外法学理论,要科学把握我国法治建设的独特性,进而形成以中国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自信和自觉,对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正确回答;另一方面要有国际眼光,现在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适应法治全球化,就必须培养通晓国际法律知识,掌握国际规则的人才,这样才能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我国国际关系的法治化。

(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不仅要注重法学理论的学习,而且要从实践入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法学教育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因此要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引入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法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在法治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学习提升法学理论,树立法治精神。只有将反映中国特色法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引入课堂、写进教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升法学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扎实法学根底的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

三  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站在为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高度来推动法治人才培养。近年来,在积极倡导“立德树人”和“德法兼修”理念的大背景下,各高校法学专业都开展了课程思政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来助推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但仍存在法学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人才培养师资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有针对的精准施策,让高校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改革上层次,有深度,更有温度。

(一)  修订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高校法学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对“立德树人”和“德法兼修”理念的认知,缺乏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已不适应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需求,因此,修订全新的法学专业培养方案势在必行。各高校在修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着重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课程思政既能培养法治信仰之“德”,又能提升法治建设之“才”,这样才能帮助法学学生了解法治的国情世情,认同法律价值,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2];二是强化法学实践教育,引入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参与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同时选拔推荐优秀法学专业学生到司法实务部门进行实习锻炼,通过双向互动不断创新法治人才培养路径。

培养具有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必须以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为基础。一是优化法学课程教学体系,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开设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新兴交叉课程;二是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传统优势学科,以“法学+”为抓手,重点围绕国家安全、纪检监察、人工智能和社会治理等新兴领域培育交叉学科,全链条带动法治人才培养要素和模式的变革,全面提高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具有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卓越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  提高法学教材体系的思想政治性与科学水平

教材是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基本素材[3]。加强法学教材体系建设,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性,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法学教材的使用。我们目前的法学教材,基本术语、基本体系方面多源自西方,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具有一些西方烙印,亟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

加强法学教材体系建设,在提高思想政治性的同时也要提高科学性,增强科学水平。法学教材体系建设中要遵循科学精神,勇于批判、探索、求实和创新,注意解决新问题、探讨新理论、使用新方法,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新经验和法学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建设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法学教材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