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主体特征及导师主导因素对创新成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者: 王光臣 任玉鑫
摘 要:通过对某“双一流”大学工程学科2020—2022届硕士毕业生的调查,运用频数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研究生主体特征和导师主导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创新成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生主体特征中性别、入学方式、毕业本科院校对创新成果有影响,学位类型没有明显影响;导师主导因素中导师年龄、职称、科研经费对研究生创新成果有影响,是否有博士毕业没有明显影响。根据调查分析结论,针对学生择师、导师选生、优化培养给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创新成果;主体特征;主导因素;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079-07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aster graduates majored in engineering discipline and graduated from a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in the class of 2020-2022, and using data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frequen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leading factors of supervisors on the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nder, admission method, an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mong th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students have an impact on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but the type of degree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Among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supervisors, the age, title, and research funds have an impact o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however, it has no obvious effect whether supervisors have a doctoral graduate.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nclusion,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selection of supervisors, the selection of student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Keywords: engineering graduate;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main characteristics; leading factors; graduate cultivation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层,是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主战场,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硕士是研究生的主体组成,202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105.07万人,在学硕士研究生282.29万人,招生硕博比例约为8.4∶1,在学硕博比例约为5.5∶1[1],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如何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转变为研究生教育强国,改革和科学设置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推进研究生创新成果多元化是重要一环。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强调,“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先后修订相关培养规定[2-3],取消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授予之间的捆绑要求。
创新成果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学术论文作为创新成果的一种,将其设定为学位授予条件的合法性尚存争议[4-7],但学术论文发表确实对科研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8-11]。但是,放宽学术论文与学位授予的捆绑不意味着、也不应该不做创新成果要求。杨廷颂[12]认为,“一刀切”地废除“论文发表要求”并不可取,要科学确定多维度评价标准,健全多层次、差别化评价体系。靳玉乐等[13]认为:“不唯”不等于“不要”,“不唯”等于“不只要”。教育部等三部委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五唯”破的是“唯”而不是“五”,准确把握“不唯”,需要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积极思考如何超越“五唯”[13]。某“双一流”高校工程学科率先在硕士学位授予中探索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成果获奖、项目验收鉴定报告及经过专家评审的系统装置或软件等多样化前置条件,既设定创新成果要求底线,又有效破解了唯“论文”痼疾。
研究生创新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力体现,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标志。探索影响研究生创新成果的因素,对于优化招生方式、创新培养机制、融洽团队关系和提升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曾冬梅等[14]通过对全国10所高校2 127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研究生的院际培养、校际培养、国际培养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巩亮等[15]以全国412名学术型研究生为样本进行调研,认为学生的性格、导师学术地位、师生指导关系可以显著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生学位授予中的创新成果,结合研究生主体特征和导师主导因素,采用关系表分析法,探讨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成果的因素,并根据实证结论,对学生择师、导师选生、优化培养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建议。
一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为保证调研数据的稳定性,本次数据调研对象为某“双一流”高校工程学科2020届、2021届、2022届毕业生。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调研数据涉及研究生创新成果、主体特征、主导因素(导师)3个部分(表1)。创新成果包括SCI(EI)期刊论文、核心期刊论文、EI会议论文、专利授权、专利受理、软件著作权和其他(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科研奖励或开发经专家评审的装置软件)。主体特征包括研究生的性别、入学方式、本科院校和学位类型。主导因素包括导师年龄、导师职称、有无博士毕业(以此因素来衡量团队内部传、帮、带的效果,即团队氛围)和导师经费(研究生求学3年内导师获得的研究经费,以此衡量导师提供的科研条件)。
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样本538个,利用统计学专用软件SPSS V21.0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采用频数、关系表等统计学分析方法。
二 实证分析
(一) 研究生基本特征分析
由表2调研主体特征信息可知,2020—2022届毕业生男女性别比例相对稳定,男生总计385人,占比71.6%,女生总计153人,占比28.4%,男女比例约为2.5∶1。从学位类型看,2020—2022届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相对稳定,学术学位研究生总计222人,占比41.3%,专业学位研究生316人,占比58.7%。性别信息和学位类型信息均是典型工科特征。从入学方式看,2020—2022届推免入学研究生人数和占比逐年提高,推免生总计221人,占比41.1%,统考生317人,占比58.9%。从毕业本科院校看,2020—2022届毕业于“双一流”学校或者该学科为一流学科院校的研究生占比超过50%。从入学方式和本科院校看,该校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较高。
(二) 创新成果整体分析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3可知,在SCI(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由2020年的18.8%提高到2022年的28.3%,发表EI会议论文的研究生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由2020年的42.6%下降到2022年的38.3%,这与该校工程学科持续推进代表作关系密切。申请发明专利并获受理的研究生逐年增加,由2020年的27.3%提高到2022年的42.2%,申请发明专利并获授权的研究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由2020年的1.7%提高到2022年的10.6%,学位授予标准变化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现,工程学科较以往更加重视专业应用和产业转化。
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取得1项创新成果的研究生占比逐年降低,由2020年的79.5%降低到2022年的56.1%。取得2项创新成果的研究生数量逐年提高,由2020年的13.6%提高到2022年的27.2%。取得3项创新成果的研究生数量由2020年的3.4%提高到2022年的10.6%。这说明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表3 创新成果整体分析
(三) 研究生主体特征对创新成果影响的分析
1 研究生性别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4可知,女性研究生较男性研究生发表论文占比高,女性研究生发表SCI(EI)期刊论文的占比达30.7%,男性研究生占比为17.9%;女性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占比7.2%,男性研究生占比4.2%;女性研究生发表EI会议论文占比为50.3%,男性研究生占比42.1%。从产业结合角度看,男性研究生创新成果较女性研究生与产业结合更为紧密。8.1%的男性研究生已取得发明专利授权,5.2%的女性研究生取得发明专利授权;35.1%的男性研究生发明专利获得受理,30.1%的女性研究生发明专利获得受理;19.7%的男性研究生获得软件著作权,14.4%的女性研究生获得软件著作权。
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女性研究生获得多项创新成果的占比较男性研究生高。获得2项创新成果的女性研究生占比22.9%,男性研究生占比18.2%;获得3项创新成果的女性研究生占比11.8%,男性研究生占比7.3%;获得4项创新成果的女性研究生占比3.9%,男性研究生占比1.6%。
2 研究生学位类型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4可知,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各种类的创新成果中占比大致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各项创新成果数量上占比同样大致一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这说明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没有区别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并不突出。
3 研究生入学方式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4可知,推免研究生在取得创新成果质量方面稍优于统考研究生。推免研究生在SCI(EI)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占比为30.3%,统考研究生在SCI(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仅占15.5%。推免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占比为7.7%,统考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占比为3.2%。在应用类成果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推免研究生占比9.0%,略高于统考研究生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