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李红梅 陈祯 刘家忠 叶长兵 娄灯吉 高进波

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0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是大学立足的根本。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评价学生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相应规格要求的实现程度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该文基于实践探索,从关注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毕业生规格和素质状况等方面,提出地方师范院校通过树立产出导向的教学质量观,创建人才培养质量闭环管理体系、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建立教师的分类评价以及发展促进范式,从而保障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落实,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教学质量观;闭环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145-06

Abstract: Talent training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the basis for universities. For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to evaluate the realization degree of the corresponding requirements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Based 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as well as the specifications and quality of graduates, and puts forward that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production-oriented teaching quality concept, create a closed-loop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establish a tracking and feedback mechanism for graduates, build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odel, establish a teacher's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motion paradigm, so as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each main teaching link, promote students' effective learning, and ensu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normal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ssurance; teaching quality view; closed loop management system

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坚实力量,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师资,同时多层次提升服务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高校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了质量的改进与提高上[1]。在多年的发展中,地方师范院校紧扣人才培养定位,通过推进课程教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育人方式转变,健全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等措施,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以及提升进行了诸多探索[2-6]。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证和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条件、机制和队伍。

一  树立产出导向的教学质量观

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理念,地方师范院校要以培养目标达成度为评价对象,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学校师生员工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理念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推广符合学校背景和发展的人才培养氛围,用明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执行标准来规范教职员工的行为,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样不仅可以调动教职工的育人意识,而且能够发挥学校的资源潜力,有效地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基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定位以及学校生源大多数来自本地的特点,人才培养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并且不断探索、丰富、创新,真正让学生享受到最好的师范教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乡村教育振兴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既要考虑社会当下的需求,又要考虑社会未来的需求。同时,面对老牌本科院校、同类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的竞争,要学习总结实现自身的特色发展,提高培养人才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应是地方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树立产出导向的教学质量观显得尤为重要。

地方师范院校要实现产出导向,首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与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吻合。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的坚持“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内涵和要求上应充分体现教师“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素质能力结构和全面发展要求。其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修改、完善,开展规范有效的多层次调研,并定性或定量分析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可达成度高。专业培养目标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要能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最后,通过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师范技能,保障培养目标达成。

二  创建人才培养质量闭环管理体系

师范类学生的培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教学运行为核心,创建人才培养质量的闭环管理体系。结合专业办学实际,构建包含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大纲编制修订、教师准入资格、理论教学、考试考查、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和持续改进等主要教学环节的常态化质量管理体系,使各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评价周期。

(一)  校级层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校级层面创建要遵循科学性、目标性、全员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原则,以“规范标准→过程管理→激励机制→改进提高”为指导思想,涵盖目标、管理、过程、资源和组织机构等要素,通过教学质量目标与决策系统、教学组织与实施系统、条件支持与保障系统、质量评估与监控系统、质量分析与改进系统等相辅相成的闭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有效跟踪反馈机制,以利益相关方为对象,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适时调整,优化资源,强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紧密结合。

教学质量目标与决策系统可包括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及奖罚机制等;教学组织与实施系统可包括培养方案管理、教学专项建设管理、学业指导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及教学档案管理等;条件支持与保障系统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经费管理、教学设施建设与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学术文化资源管理及教学改革与研究等;质量评估与监控系统可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监控等;质量分析与改进系统可包括教学质量信息搜集、分析和教学质量改进等。

(二)  院(系)级层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院(系)级层面在建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注意转变指导思想,管理是为了提升质量促进师生发展,要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根据质量监控反馈,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经常性地及时组织开展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提升教学质量管理。

以玉溪师范学院(简称“我校”)的化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简称“化生环学院”)为例,院(系)级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上下联动(图1),以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为统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施工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通过教学规范对课程大纲、课程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结果等进行评价,含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检查、对教师教学质量与规范的评价、课程质量考核与评估;二是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与实施办法以及教学工作奖惩实施细则,及时进行信息汇总、激励机制、持续改进、提高质量。三是建立由教学决策、教学管理、教学监督等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做好信息输入、指导保障、促进与反馈。常规教学的质量监控按照开学前、期中、期末的常规性定期教学检查、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制度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进行的同时注重通过教学督导、教师听评课、座谈反馈、学生意见建议反馈等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总结经验,以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为目标导向,进行社会行业需求调研,按照培养规格要求周期性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三  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以应用创新为基本标准,在培养规格上,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即为了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与择业做足充分准备的教育。所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构建全员参与、多渠道、多形式、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

(一)  实施专业和课程常态化评价

自2018年起,云南省开展了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以此为契机,根据专业综合评价要求,我们常态化从课程、教师、教材、测试和就业五个方面,全方位对专业的建设情况实施监控与评价,并形成持续改进机制与措施,从五个维度全面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状况以及每年的提升变化,师范类专业更加关注产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师范技能,挖掘平台资源,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学校建立了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的长效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每个专业依照学校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办法和师范类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办法,每一届学生毕业进行一次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综合评价,并根据学校教学质量报告,分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实时监测教学现状,周期性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通过各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常规教学要求的课程准入,开学前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完成课程教学总结材料检查等,有效保证具体的课程建设质量。

(二)  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以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为例(图2),结合适应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围绕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教育情怀深厚、教育理念先进,具备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潜力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从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及沟通合作等方面确定了毕业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时监控管理,学生毕业时结合毕业要求进行总结和反馈,周期性论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化程度以及对社会和基础教育的服务满意度,找出主要因素及时修订完善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化生环学院对每一条毕业要求进行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然后采用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从不同方面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直接评价应用标准化测试成绩分析法、形成性考核分析法、口头测试法和行为观察法等。间接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第三方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一是向毕业生发放问卷,对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所规定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置若干问题,通过答题情况分析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二是对用人单位、实习实践单位等利益相关方进行走访,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调查分析本专业毕业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三是通过校外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对本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外部评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