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口腔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思考
作者: 张旭东 孙旭 刘庆 刘月瑶 杨慧颖 陈瑞雪摘 要:医学生除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随着新时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暴露的问题逐渐被认识,探讨如何让口腔医学生学习到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基本的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的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国内外口腔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措施,尤其是提出贯穿口腔医学生学业全过程的人文教育培养模式,为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口腔医学;医学教育;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医患沟通;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161-04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mastering systemat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also have good humanistic quality.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cal model in the new era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tomatology, the problems exposed by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l students majored in stomatology are gradually being recognized.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how to educate students majored in stomatology not only to be a doctor, but also to have basic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nd humanistic care. The current medical student training mode is an urgent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main problems at present,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l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especially proposes a humanistic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tha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stomatology. Humanistic quality training provides new ideas.
Keywords: stomatology; med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training mod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humanistic care
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时代医疗环境的改变,医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他们在进行医疗时不仅要体现极高的专业水准,全身心地投入在医治患者上,还需要给患者呈现出足够的人文关怀,设身处地地关心爱护患者,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学生的培养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和关键阶段,长期以来,重专业、轻人文的培养模式已经显现出来诸多问题。而时代的发展又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立教育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战略目标,其核心是解决好为国家培养什么人才的重大问题。我国在2017年举办中国医学人文大会,探讨医生人文素养回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聚焦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开设、教学实施、改革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口腔医学由于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局部范围狭小,相对解剖复杂,治疗过程绝大多数需动手操作,患者往往对口腔治疗恐惧心理明显等,更表现在患者对口腔治疗复杂性认识不足和对治疗效果过度期许上,因此,如果医生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支撑,医患沟通技巧的缺乏和丧失就会引起矛盾激化,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社会事件。根据《口腔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口腔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2],提升口腔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如何建立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医学院校思考探索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人文素养文献和实践进行相关讨论。
一 国内外现状
美国医学院协会要求增加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从而形成包含哲学、文学、法学、伦理及宗教的交叉综合学科。中美口腔医学教学内容的差异在于人文素质培养所占的比重。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实现医学与人文课程的一体化[3]。哈佛大学医学院为医学生开设了医学社会史、医学人权和医生等课程,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约100多项,还有学生选修科目,如口腔公共卫生学、口腔健康对策和流行病学等与专业交叉的人文素质课程。哈佛大学牙医学院开设的患者与医师课程分别连续开设3个学期,分别观察患病临床特点表现、接诊方式、体格检查、伦理道德、治疗费用和社会问题等,然后再进入口腔医学实习[4]。美国密歇根大学牙医学院,在前期开设的课程中,一半以上的学时为人文素质的课程。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是医学生人文必修的核心课程。同时开设与“了解患者”“患者关怀”和“临终关怀”等相关的一系列选修课[5]。学校还开设人文科学与医学专业课程交叉性学科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课程学习。除了人文课程开设的数量,教学理念和开课方式更值得关注,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轻理论、重行为,推进以患者为出发点、尽量还原临床实际,重视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医学和伦理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并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方式。
英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也具有较大的相关联性、实用性,如学校将医学伦理学、医学经济学、医学法学等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融合,让学习与实践更加贴合[6]。
德国人文课程占总课程的近1/3,波恩大学口腔医学院开设有口腔医学史、口腔医学心理学、口腔相关的劳动法等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7]。
近几年,国内大学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医学人文教研院,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各个专业本科生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以及研究生的公共课和选修课教学任务。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牵头,编写了《口腔医学人文》统编教材,为口腔医学生开设口腔医学人文系列课程并举办了口腔医学人文研讨会,持续深入推进口腔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在口腔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增加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研究改革人文素质教育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军事口腔医学、口腔医疗服务管理学、口腔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及口腔公共卫生学等课程[8-9]。
由口腔医学人文教育现状、问题及改革策略研究课题组牵头,调查分析了国内20所口腔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调研发现,在20所医学院校中,大学(口腔医学院)设有人文相关学院或教研室的占35%(7/20);大学设有人文相关学院或教研室,但口腔医学院无设置的占35%(7/20);所属大学和口腔医学院均无人文相关教学机构的院校占30%(6/20)。所调查的学校中,有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的学校占25%(5/20)。最终形成“推进口腔医学人文教育的专家共识”[10]。
综合来说,国外口腔医学人文课程占比较大,课程更注重实用性,并非独立开设的一门纯粹的理论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口腔科的实际,也更加注重培养帮助医师处理好与社会、经济和患者关系的目标。
二 存在问题
口腔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课程设置种类有限,人文课程师资缺乏。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人文课程的课时平均仅占总课时数的8.85%,开设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为主,其余可供学生选择的人文课程较为单一。口腔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在通识课程阶段以选修课为主,进入专业课阶段,迫于专业课时的压力,能开设的人文课程少之又少,由于长期以来专业课老师都来自临床医生,他们对于专业知识较为精通,但是如果进行人文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对于医学社会、医学伦理、医学法学等的教学人员更是不足。第二,人文素质改革多在重点院校,普通高校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急需改革探索深化。受到教育资源、师资和经费的限制,虽然重点高校的人文培养已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很多普通院校的培养模式仍然没有改善,而这部分医学生绝大部分将来成为基层医生为患者服务,他们却欠缺了成为医生的很重要的培养过程和应有的职业素质。第三,缺乏贯穿整个口腔医学的人文课程体系。与国外医学院口腔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配置相比,国内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校普遍缺乏相应的人文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虽然涉及社科、文化、法律及医学伦理等诸多方面,但均以独立开设课程为出发点,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帮助不大,课程设置较为自主、分散以及课程的序贯性不足,难以形成课程体系,不能形成递进式或者阶梯式学习成长模式。第四,人文教育现状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愿望。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环境的改变,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而医学人文的培养革新滞后,亟待改善。第五,人文课程教学方法延续单纯讲授式,评价体系采用终末考试的单一评价办法,不能激发学习兴趣,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客观评估,可能由于讲授方式单一,以讲授理论为主,如果一味增加这样的人文课程,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引起反感,不仅没有成效,甚至可能起到负向作用。
三 应对措施
(一) 通过调查,以终为始,精准建设
注重对院校实际的调查,通过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对人文素质培养调查问卷,医疗机构对口腔医学毕业生人文素质现状和诉求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人文素质的现状认识、诉求,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满意度。同时让学生在刚入学就接受教育形成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形式不能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要结合早临床、案例、法学讲堂等多种形式,灵活且卓有成效地阐明,对于一名口腔医学生来说,学好专业课和培养人文素养同等重要,只有认识上升到了,才能在后续的课程中逐渐形成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医学法规及健全人格培养上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而接下来的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也应该是边开边调研,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受,课程的开设目的和进程更要突破常规模式,从实践出发,增加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人文素质的培养课程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有收获感。对教师的人文调查主要关注教学方法应用、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通过对教师的调查,了解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哪些方面的内容是需要调整的,当前的教学条件对于教学方法的应用面临什么问题,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等,进而汇总形成报告逐一完善和解决问题,让教师讲授有激情、有动力,也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来有的教师存在的人文素养课程是辅助课程的认识。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需了解学生目前最需提高的人文素质,哪些手段可使其有效的提升,并了解不同级别用人单位对口腔医学生不同素质的要求,根据这些调查结果调整课程的开设、课时比例、课程讲授方式。总之,通过调查,形成不断改进和调整,再调查,再完善的良性循环。
(二) 分级设课,衔接融合,贯穿始终
口腔医学人文课程应按照医学本科生学习规律与医学教育不同阶段呈现递进原则,贯穿通识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基础学习全过程。做到低年级讲概述,了解概况;中年级学枝干,了解框架;高年级敲细节,熟悉整体的布局,分级设课。某些重要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医患关系每学年都设立,学习内容逐渐递增,学生随着不断加深认识层次,进入临床实习甚至毕业后都会得心应手,一脉相承。在课程类型上,改变目前人文课程多为单一理论课程的现状,通过分类,整合人文素质课程,逐渐形成通识教育阶段以开设拓展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人文素质课程[10]。以选修课为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涉足短板进行选择。课程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社会学等,这些课程旨在提升口腔医学生的叙事、聆听、沟通能力,培养口腔医学生同理心和共情力。具体课程安排:大学一年级以培养口腔医学生基本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认知为主,比如开设口腔医学史、口腔医学文学、口腔医学社会学和医学心理学课程。大学二年级以培养医学哲学和职业规划为主,如开设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大学三年级以进阶性课程为主,开设医患沟通、医学法规、公共卫生防御等课程。大学四、五年级以培养具备临床人文胜任力、职业价值追求、共情、利他、人道、自律的职业精神为主,开设医患沟通、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学和口腔美学等课程。各培养阶段的课程安排应合理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