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前提省思与实施路径

作者: 姚红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展深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和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该文在对融入的应然逻辑、融入的真正意涵及融入的重点维度等前提性问题进行批判审视的基础上,从思政课教师素养、融入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和评价机制等构建增强融入实效性的多维路径。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价值意蕴;前提省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192-05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Party-building spirit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y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prerequisit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gic of integration, the real meaning of integration and the key dimension of integration. Finally, the article constructs a multi-dimensional path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literacy, integrated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Keywords: great Party-building spiri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value implications; reflection on premis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和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更是深刻宣示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引领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国内学者已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潘柳燕等[2]从一体化建设视角探研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方法与路径;芮晓华等[3]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的角度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点和实践理路;白雪等[4]以某门思政课为例论证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某门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已有成果极具启发意义,但还需对融入的价值向度进行深入探研、对融入前提进行省思,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有效的融入路径。本文在学界已有成果基础上力图破解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系列前提性问题,以期提出有价值的融入路径。

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高等教育也必然具备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所立之德,包括明社会主义之大德、守社会主义之公德和严社会主义之私德三个层次。其中,明社会主义之大德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守社会主义之公德是指遵守社会主义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法律规范;严社会主义之私德是指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立德”的目的在于“树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引导青年学子了解党的奋斗历程,认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增进对党的理想信念、政治担当、意志品质、道德情怀的理解和认同。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使大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自觉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二)  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纵深衔接和拓展深化

自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始终奋发有为地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部署好、落实好,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史学习教育本身是一项具有艰巨性的长期任务,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更需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为大学生营造长期的、持续的党史学习氛围。伟大建党精神是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点。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是同向同行、贯通联动的。大学生学思践悟伟大建党精神越深入彻底,也就越有利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越有利于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的长期开设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实现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大学生学思践悟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

(三)  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必然趋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明确提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5]的基本原则,这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伟大建党精神“三进”,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题中之义与必然要求。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精神样态,是宝贵的融历史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从供给侧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供给。伟大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增强大学生信仰、信念、信心教育的生动素材,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助力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

二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提省思

要在实践路向上探寻伟大建党精神如何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首先对融入的系列前提性问题进行审视与省察,明确“何以能融”“何谓‘融入’”及“融入目标是何”。

(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然逻辑

育人功能的同向性和教学内容的耦合性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前提基础。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具有育人功能的同向性。从育人功能上看,“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6]。通过思政课教学,能够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制胜密码,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独特的价值。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能够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引领大学生的奋斗目标、锤炼大学生的顽强意志、塑造大学生的崇高品德,进而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动力,二者皆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具有功能上的同向性。

其次,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具有内容上的契合性。伟大建党精神是包含四个层面的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政治担当、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怀,是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资源。高校本科阶段六门思政课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统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六门思政课程教材内容的始终。从最终教学目标上看,六门思政课都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六门思政课中所讲述的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等教学内容,都能在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中找到高度的耦合点。而且,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省思

要实现有效融入,必须厘清“融入”这一关键概念。需明确,这种“融入”并非简单地裁剪或移植,而是要将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各门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实现有机融入。首先,要进行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政课(本科)作为六门独立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各门思政课之间既有传授知识、提升素质、塑造灵魂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教学要求和规律。在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统一性整体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各门思政课的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定位的差异性,靶向确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各门思政课的角度和方式,在找准着力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融入内容。

其次,要进行有机融入。明确“融入”,绝非意指简单地将伟大建党精神“移植”“嫁接”到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这种流于表象的嵌入无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也无法保证融入的高质实效。必须揭橥和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构成层次,准确深刻地把握其内涵要义,并廓清其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深度融合到各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有机”融入,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三)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维度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基本目标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此作为基本目标导向展开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各门思政课,具有共同的价值旨归,即都是要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7]。为达成这一基本育人目标,在融入过程中需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所孕育的精神内涵,明晰融入的重点维度。这有利于各门思政课以此为依据,精准设计融入内容,提升融入的可操作性。

伟大建党精神从话语表现形式上体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四句话三十二个字,其内容结构集中表现为理想信念、政治担当、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怀四个维度。这就决定了我们需立足这四个维度进行重点融入,四个维度同向发力,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在理想信念维度,着重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政治担当维度,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初心与党的初心相结合,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在意志品质维度,教育引导大学生注重锤炼敢于斗争和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在道德情怀维度,教育引导大学生时刻保持对党的忠诚,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

三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路径

在对融入的系列前提性问题进行省思的基础上,从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提升、融入内容的靶向定位、教学理念方法的择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构建立体贯通的融入路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