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作者: 崔志莉摘 要: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高校智库“思想库”的作用更加凸显。该文对国内外智库研究理论进行梳理,基于内容分析法厘清现阶段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整体发展态势与现实机遇,探析我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实践境遇及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发现,厘清发展定位、构建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提升智库成果质量和建立健全多主体智库治理机制等是实现高校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高校;新型智库;智库研究理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029-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hink-tan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hink-tank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comb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hink tank research theorie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circumstan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hink tank in Chinese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tegie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hink-tank in university are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build a well-structured research team, focu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ink-tanks, and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multi-agent think-tank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think-tank; think tanks study theo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exploration
智力支撑是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支撑,也是国家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资源。智库作为知识精英的专门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创新主意、创新理念、创新思想是其最重要的产出[1],通过生产知识和思想提供智力支撑进而促进政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智库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平及社会开放程度,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作为智库体系中专属于高校管理的对象,高校新型智库以国家战略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为研究重点,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追求,具有丰富多样的理论内涵。
高校人才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充实,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使其具备了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基础,是其成为参与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及影响公众行为智囊团的前提。依托高校的学科体系和科研优势资源,高校智库具备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其他科研机构所没有的中介功能,且能够有效联结政府组织、社会公众、企事业团体等利益主体,可为政府部门提供具体指导,从这个层面上讲,高校智库是一种具有新型结构属性的科研组织[2]。伴随着国家治理和其他行业发展产生的各类问题的复杂程度增强,大学越来越成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行业发展的思想库[3],在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发挥“思想库”的重要作用。
一 智库研究的理论溯源
传统意义上的智库主要以分析政策为根本,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并进一步影响公共政策和社会舆论,提升国家软实力。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智库的建设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国外智库研究理论
国外对智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与权力”的论述,它从“修辞”的角度论述了对“权力”的影响。美国学者保罗·迪克森1971年首次将智库界定为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奥地利研究者叶海卡·德罗尔认为智库研究是知识政治学的研究范畴,其本质是“权力与知识的桥梁”。约翰·S·布鲁贝克[4]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高深学问不仅是出于“闲逸的好奇”,而是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了政治目标和为国家社会服务。在实践层面,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国家对智库的建设实践和研究力度开始加大。学术界普遍认为“Think Tank”一词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的美国,最初的含义特指在军事战略方针制定过程中的智囊团队。1962年,美国建立了专注于政治军事等政策问题研究的乔治城大学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966年,英国建立了以苏塞克斯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专注于国际发展交流。随着智库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外对智库的理论研究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英美等国家的智库建设体制上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和吸纳机制更为顺畅,智库理论呈现出更为专业且丰富的内涵特征,智库的影响力已经成为“继行政、国会、法院、媒体之后的‘第五权’,在国际话语权与外交博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
(二) 我国智库研究理论
儒家关于政教统一的思想可认为是我国智库研究的历史起源。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主张从政治要求出发看待教育,认为教育要为政治服务。董仲舒更是将教育看作是实行政治统治的根本,提出“教,政之本也”的论点。实践层面,我国关于智库研究的机构最早可追溯到齐国的稷下学宫,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咨询活动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校在政策研究和咨询领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许多高校学者以多种方式发挥其智囊功能。1964年,依托高等学校设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的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东欧中亚研究所)、北京大学的亚非研究所、吉林大学的日本问题研究室与朝鲜问题研究室及厦门大学的南洋研究所(现为南洋研究院)等[6],这些机构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也成为拓展中国外交政策领域的重要智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迎来更大机遇,智库呈阶梯状、递进式发展。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重要批示;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进一步指明了智库发展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各级各类高校以不同形式探索高校智库建设,探寻在政策制定及咨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如何发挥其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作为一章进行阐述,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理念的新突破,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依靠高质量的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突出强化了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高校智库建设的内涵与目标更契合了当代中国的现实需求与发展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 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实践分析
(一) 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高校智库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地方智库的主力。以X市为例,据公开数据显示,X市智库132家,而高校智库110家,占比83.3%。其中,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70家,高校智库62家,占比88.6%。足以看出高校智库在整个智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由于我国智库发展起步晚,不论是智库本身,还是智库所依托的高校,或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智库的建设与管理均是区别于传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新事物。从目前的管理实践情况看,有以下几点共性的特征:其一,从管理结构上看,高校新型智库通常作为科研机构的一种类型,归由高校及上级主管单位管理,从本质上依然是科层制结构,“地方政府-高校-高校智库”三层结构是高校新型智库最常见的组织结构;其二,高校智库依托高校的学科而发展,因此专业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智库“智”的内涵核心,是实现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三,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是建设重点,高校智库以学者为核心,以团队建设为重点,围绕核心人物,发挥集成优势;其四,智库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通常以项目为抓手,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来开展;其五,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研判谋划能力,提高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发展的关键。
(二) 高校智库发展的现实机遇
第一,社会治理实践对高校智库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围绕重大战略决策开展协同研究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在学科融合、校际合作及与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等展开更为广泛的合作,单一的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新型高校智库的创新实践形式发展起来的高校智库更加重视管理机制的创新,高校智库建设从最初的研究所发展到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要求高校智库更加注重协同整合,以提升其在社会治理实践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
第二,“破五唯”科研评价新要求为高校智库建设提供发展契机。智库作为对接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扭转教育科研评价提供了突破口,建设高校智库对扭转“唯论文”错误倾向提供了发展方向。智库成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现实表现,是高校与政府、社会沟通交流,参与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纽带,也成为高校科研成果的新选择。
第三,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智库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工具支撑。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交换和整合,进而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7]。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人类行为和现象分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与网络息息相关,人类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在网上实现的。对于这些数据的分析整理有助于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等的需求,以便作出科学的决策。在技术领域,大数据还可以促进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科融合。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等知识和技能的理工科专业背景研究人员可以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大显身手[8]。
三 高校新型智库发展面临的问题
高校智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发展定位存在偏差、研究团队结构单一、资政能力尚显不足和成果供需对接不畅 。
(一) 发展定位存在偏差
高校智库普遍存在定位模糊的情况,与高校内部常规性一般性的学术研究机构的战略定位未加明确区分。高校智库发展定位不明,没有处理好“高校与智库、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9]。智库研究强调对社会的服务决策和实践,研究机构侧重于基础性学理性研究。在成果表现上,高校智库成果与常规性科研成果也有所区别。高校智库以研究报告、政策方案等咨政报告为其考量的主要指标,政策价值、实践意义是成果评价的重要维度;学术研究机构以公开发表的专著和期刊论文为其主要成果,成果评价方式以同行评价为主导,成果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它对所在学科知识创新及增长的贡献。高校未厘清高校智库和一般性学术机构的这几方面不同,造成了高校智库在发展过程中与学术研究机构若即若离的状态,难以真正发挥智库的作用,束缚了高校智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