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泓林 于泳摘 要:作为红色革命精神代表的沂蒙精神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学理、内容上存在高度契合性,将沂蒙精神融入该课程可以深化对中国精神与革命精神关系的理解,推动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教学的育人实效性,培养时代新人;将地方党史与红色革命精神相结合,增强课程的鲜活度。借助专题形式,以问题为中心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虚拟技术有机结合,创新教学形式,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是沂蒙精神与该课程融合的两种主要实践路径。
关键词:沂蒙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校;教学应用;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089-04
Abstract: Yimeng spiri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d revolutionary spirit,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theory and content. If we integrate Yimeng spirit into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w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spirit and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we can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the new era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e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e contemporary talent. We can also combine the local Party history with the spirit of the Red Revolution to make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more vivid. We have two main practice paths to integrate Yimeng spirit with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One way is to re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by taking the form of special topic and focusing on problems. Another way is to organically combin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virtual technology,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Yimeng spirit;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application; path research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1966)”阶段性成果(21FZSB019);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沂蒙红嫂精神的建构与社会变迁之关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19CDSJ17)
第一作者简介:张泓林(1990-),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政课必修课程之一,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党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将红色革命精神融入纲要课的具体教学中,既可增强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识,也对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大有裨益。目前,国内诸多高校思政课教学已有将红色革命精神融入的不同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如何将红色革命精神有机融入到具体的纲要课教学中去,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既能探寻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又能彰显纲要课特色教学模式,依然是一个常问常新的问题。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模式来看,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对红色革命精神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学理性认识不足,缺乏连贯式的思考和认识;二是特色不鲜明,很少能将红色革命精神、纲要课、地方党史三者有机结合;三是缺少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评估,还需建立更加完善的课程考核方案。因此,本文以红色革命精神的代表沂蒙精神为例,围绕以上三个方面,重点探讨红色革命精神融入高校纲要课教学的应用路径。
一 沂蒙精神在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时代价值
(一) 深化对中国精神与革命精神关系的理解,推动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增强文化自信
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来源,是人民主观理想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沂蒙精神作为十二种红色革命精神之一,也是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沂蒙精神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最终被赋予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科学内涵。新时代开启后,沂蒙人民继续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再次丰富和发展了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而沂蒙精神中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军民情深、奋斗情怀等,不仅是沂蒙精神的闪光点,也是中国精神和中国优秀文化的创新之处、发展之基。可见,沂蒙精神发展至今,依然保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将沂蒙精神这一不断总结、提炼、升华的历程,充分运用到阐释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活力与价值上,则不仅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三个“伟大飞跃”的过程,同样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生命力的展现。
此外,将沂蒙精神不同时期的时代内涵、沂蒙红嫂群体由来、先进事迹等融入纲要课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红色革命精神是如何而来的,红色革命精神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红色革命精神又是如何构成了现今的中国精神,进而完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体系的认识,主动探求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并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增强纲要课教学的育人实效性,培养时代新人
高校思政课应该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刻领悟教学目标的同时,转变传统的“填鸭式”“大水漫灌式”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时代所需,契合大学生立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重点、有理论、有深度和有针对性地找到合适的教学路径。对于纲要课而言,中国近现代史并不是对近代历史事件、人物等的简单陈述,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事件背后蕴涵的历史规律,进而反思与指导今后学习、生活,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而纲要课时间跨度较长、内容繁多,如若完全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授课,则会出现或课时不够、或就事论事、或脱离时代所需等情况,这就需要将教材的内容加以整合,融入学生认知、认可度高的东西,进而串联起整堂纲要课。
将红色革命精神之一的沂蒙精神,作为一个点,切入纲要课教学中,配合教学新路径,则能将对“四个选择”的原因、中国梦实现的内涵等抽象的分析转化为具体事件下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有效地提升纲要课的实效性。如可以将沂蒙精神融入“四个选择”中进行论述。“四个选择”是纲要课的教学主题,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更多偏向于理论的阐述,用沂蒙精神中展现出鲜活的事例、鲜明的立场等,让大学生真正感悟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升华对“四个选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认知的同时,将理论层面的知识构建落实到具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此外,可以以沂蒙精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沂蒙地区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相关背景为引,拉近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感,领略战火纷飞年代先烈们的信仰来源。其次以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人民奋斗故事为线,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度,树立正确的精神文化信仰。再以现今沂蒙红嫂群体发展状况、沂蒙地区创新创业事迹等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纲要课教书育人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三) 将地方党史与红色革命精神相结合,让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鲜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2]。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山东精神”的外在表现。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山东地方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亲和优势,不仅是山东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且也是纲要课教学鲜活的课程资源。在讲解沂蒙精神时代价值与科学内涵的同时,借助沂蒙精神在山东各地区的资源点,通过组织学生对这些资源点的实践、调查、走访,将沂蒙精神与纲要课程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党的初心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家乡的变化,激励青年学生在“开新局、走在前”的新时代山东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沂蒙精神作为桥梁媒介,进而实现“学生-纲要课-沂蒙精神”三联动,让过去了的历史再次活跃于课本中,让大学生走进这段历史中,并沿着历史与人民最终的选择谱写出新的历史。
二 沂蒙精神在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因此,要想将纲要课的道理讲得更“深”、更“透”、更“活”,就得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科学内涵,可作为纲要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将沂蒙精神融入纲要教学中,就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创新教学、教法,以实现深、透、活地讲好“道理”的目标。
(一) 以“问题”为中心重组教学内容,借助专题形式,将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科学内涵融入纲要课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重组内容。纲要课程除了注重理论性之外,还应注重探究性,探究性因问题而起。要按照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内在要求,设计一套讲授专题。同时,根据专题的主要内容,设计能深化问题的教学案例及配合专题教学的课堂讨论主题,最终形成“问题精讲+专题研讨+成果展示”的教学流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革命、认识建设、认识改革”是纲要课的三大主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贯穿于纲要课的主题,而沂蒙精神产生于革命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历经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使沂蒙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凝练。这是沂蒙精神和纲要课天然的“结合点”所在。因此,可以根据这一历史逻辑和线索,以问题导向意识,整合纲要教学内容,设计更能深化问题的教学案例,并配合专题教学的课堂主题。
选取纲要教材第四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设立一个专题——各地党组织成立后的中国革命变化。通过专题,以1927年4月,沂蒙地区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沂水县支部成立为例,阐述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先进的革命理论是如何在沂蒙地区播种的,红色信仰又如何开始在沂蒙人民心中积淀的。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共沂水县支部的领导下,沂蒙地区的革命面貌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在艰难的革命年代,沂蒙地区的革命先烈们又是如何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由沂蒙地区推及全国各地党组织,进而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以此培养学生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