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三维四能”实践教育模式研究

作者: 赵静 双海军 赵永青

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三维四能”实践教育模式研究0

摘  要:实践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基于能力本位理念,提出构建“三维四能”实践教育模式,并通过“五融合”实现有机运行。该模式围绕需求、时间和空间3个维度,构建与提升学生的技能、策划、运营和管理四项专业实践能力,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短期符合岗位要求、中期适应行业趋势、长期瞄准跨界融合。经过相关学校验证,“三维四能”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及运行在深化旅游专业实践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三维四能;实践教育模式;五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129-06

Abstract: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it is also a key element in the training of tourism professional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B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s and four-abilities"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and realizes the organic operation through "five-integrations". This mode focuses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demand, time and space, builds and improves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al abilities of skills, plann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o as to form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meet the job requirements in the short term, adapt to the industry trend in the medium term, and aim at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n the long term. Through the verification of relevant college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mode has a good effect i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f tourism special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urism specialty; three-dimensions and four-abilities;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five-integrations

基金项目:2020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大学‘专升本’学生独立编班与混班教育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与实践”(203509);2020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企共建线上课程:知识共享机制的应用研究”(2020-GX-345);2021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域旅游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旅游类专业集群建设研究”(2021-GX-41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专业群建设项目“智慧旅游产业专业群”建设成果(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赵静(1977-),女,汉族,四川宜宾人,理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旅游本科教育。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地方性、应用型、实践性特点突出,实践教育对于培养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意义重大。尤其是当前的后疫情时代,旅游业要适应旅游散客化、个性化、复合化和分层化的需求[1],更是对旅游从业人员解决各种不同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性地进行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迫在眉睫。

结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理念,国内学者就能力本位教育及实践教育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其研究内容涉及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2-3],能力本位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4-6],以课程为载体的实践能力研究[7-8],能力本位理论在旅游职业教育中的融入[9-10],旅游课程体系研究[11-12]等;常建华等[13]、唐冬雁[14]、黄志高等[15]从不同的理工科专业建设出发,总结研究实践教学体系;何晓铭[16]、杨晋娟等[17]等从企业和行业需求出发,研究理实一体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能力形成的路径;龙晓枫等[18]基于“项目研究”理念,提出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曾莉莎等[19]提出将实践教学职业化,以提高实践能力的模式。

总体而言,从CBE理论的迁移与应用、不同类型高校的实践探索到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运用等领域,现有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成果也较为丰富。近年来,关于实践能力构建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逐渐从理工科专业的运用,扩展至人文社科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也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过程等方面启动相应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多研究出发点都以行业与企业作为需要主体,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需要,即以学生作为人才主体,实践教育应该为其储备哪些能力,以满足毕业后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的需求,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通过对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相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实践经历的旅游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态度,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构建“三维四能”实践教育模式及其运行路径。

一  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实践教育发展现状

应用型本科层次旅游专业长期受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实践教育发展较滞后,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欠佳。

(一)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育目标定位模糊

实践教育重视专业应用,本科与专科在“应用”的定位上容易混淆,即本科的“应用技术型”与专科的“应用技能型”区别度不够。二者在“应用”层面的实现手段上有交集,但路径导向应该有区别,即专科以操作训练为基础,偏重技术指导下操作的能力培养;本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偏重运用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楚,容易形成“本科实践模仿专科实践,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内耗竞争”的不良格局。

(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职业能力界定不明确

各类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趋同化,本科层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被清楚设定,造成人才竞争激烈,同时,旅游行业入门门槛较低,很容易被相关专业人才取代,难以有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设定不清,导致本科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前瞻认识不够,从而无法界定明确的职业能力。

(三)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在产教融合的推动过程中,基本呈现“上热下不热,官热民不热,校热企不热,政热师不热”的状况[20],校企协同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层次浅、水平低、模式趋同化,大多需要低成本、易管理的实习生,或采用定制班、定单班、定点班等形式,保证实习生的足量供给,合作形式单一,使本科层次的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脱节严重。

旅游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上述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本科层次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模式,着力锻造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实践能力的界定

(一)  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实践能力的设定

明确应用型本科层次旅游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实践能力,是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的重要基础。

布鲁姆提出的CBE理念在我国的实践与运用中不断本土化,内涵逐渐丰富完善,经历了从“职业技能”深化到“知识、技能、态度”再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过程[21]。结合CBE理念的运用,周廷操[22]认为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可以分为基本的实践能力、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3个基本层次。这种分层方法对旅游专业的实践能力类别进行较好的界定,但比较笼统,缺乏更为具体的能力厘定及关系描述,容易导致专业实践教育的目标设定模糊、培养阶段错位等问题,学生也难以形成在不同时期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结合现有研究,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和教学经验,设定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应具备4项实践能力,即技能能力、策划能力、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技能能力属于专业操作能力,其他3项为专业应用能力。

(二)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在厘清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学生对各项实践能力的态度,以印证实践能力设定的有效性。

问卷设计分为2个部分,一是基本情况,主要了解学生类别;二是设计李斯特量表,了解学生对各项专业实践能力的态度。

2021年8月,课题组通过“问卷星”面向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研,共回收212份有效问卷。调研对象兼顾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实践经历,样本数量与来源能够支撑研究(图1),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问卷设计采用李斯特量表,量表采用5级制赋值,非常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中立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赋值方式说明分值越大,对问题的肯定态度越明确。结合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关于专业学习需要达成的专业实践能力问题,选择技能能力、策划能力、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作为矩阵量表选项(表1)。

通过回收问卷及数据分析,得到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1  不同类型学生大多认为专业学习需要形成4项专业实践能力,即技能能力、策划能力、运营能力与管理能力

如图2所示,针对专业学习是否需要形成4项专业能力,选择同意及非常同意的约占60%~75%,每项能力目标的矩阵量表均值在3.83分以上,说明不同专业、不同实习经历的学生大多认为专业学习需要明确并形成具体的专业实践能力。

2   不同类型的学生对4项专业实践能力的偏好差异较小

如图2所示,整体来看,4项专业实践能力的均值区间为[3.85,4.2];不同类型学生对4项专业实践能力的认可度差异也非常小,最大值为0.11,最小值为0.04,说明学生认为专业学习需要围绕4项具体的专业实践能力展开,且4项专业能力相互关联、不可或缺。

3  已毕业学生非常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达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