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丁清苗 崔艳雨 吴九柱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0

摘  要:教学团队以课程群为依托,探索适应人才培养特点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实施模式,基于“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培养理念,提出“教-学-研-用”递进式育人模式,创建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三螺旋、“课堂-网络-平台”为中三螺旋、“企业-大学-专业”为外三螺旋的三层次三螺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型,破解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耦合难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素质能力培养落地增实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学-研-用;三层次三螺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173-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group, the teaching team explored the online and offline, 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and in school and out of school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modes that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training concept of "laying stress on the founda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nd expanding quality", the teaching team proposed the "teaching-learning-research application" progressive education mode, and created the "knowledge chain-ability chain-quality chain" as the internal triple helix, and the "classroom-network-platform" as the middle triple helix the "enterprise-university-specialty"as a three-level and triple helix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the external triple helix. It solves the coupling problem of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forms a diversified, multi-level, multi subject all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three all-around education system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training to increase effectiveness.

Keyword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eaching-learning-researching-using; three levels and three spiral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model design

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工科专业课程群多元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TYB20-143);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油气储运设备腐蚀与防护”“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津教高函〔2020〕1号);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AUC-2022-C2-018)

第一作者简介:丁清苗(1984-),女,回族,山东德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2017年,党中央正式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2]。其后又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要求[3]。改革的全部生命在于落实,作为高校教师,思考自身学科、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不足,努力克服并改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要环节[4-8]。

航空油料储运是保障民航油料供应及安全的重要环节。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对航空油料的需求量逐年提高。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油料课程群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认识到,面对行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专业人才竞争力,推动专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探索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依托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维培养资源,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过程,改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层层递进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是实现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对于落实“三全育人”总体要求,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论文以航空油料课程群开展的研究和实践为例,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与凝练,以期为新阶段高素质民航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  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满足国家需求、知识创新的主力军,课程群建设是高等人才的载体和平台,而在实际实施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不适应的问题。不同学习者对学习资源多元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重灌输、轻应用,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能源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工程实践能力弱的问题。目前人才培养环节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薄弱,培养模式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培养;实践条件不足,时间难以保证,内容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重形式轻内容,企业参与少、作用弱、协同育人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校内外联合培养过程中,企业主体作用弱,双向沟通不足,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过程不联系、不系统。

基于以上问题,本教学团队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为逻辑起点,基于“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培养理念,经过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提出“教-学-研-用”递进式育人模式(图1),实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二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模式创新设计与实践

借鉴三螺旋理论理念[9-11],创建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三螺旋、“课堂-网络-平台”为中三螺旋、“企业-大学-专业”为外三螺旋的三层次三螺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型。以夯实解决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理论基础为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线上资源,实施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方法,建立大数据统计分析指导下的学习调整、跟进督导保障,构建知识链;以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建立“建立实践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拓展实践思维”三层次联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立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工程育人多层次能力保障体系,构建能力链;以提升综合素养为目标,强化非技术能力塑造,建立校内外应用实践平台,建立学生团队-教师团队-工程团队三层次增强型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建立多任务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素质链。破解了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耦合难题,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

(一)  以知识链为基础,依靠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方法,全方位夯实理论基础

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传统教学与现代化网络教学、普遍性讲授与个性化教学、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岗位需求等紧密结合,打造线上线下并行的多元化立体教学方法。做到线上资源与线下课程教学内容衔接有度,优势互补,加强学习过程中的深度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最大化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全方位夯实理论基础。

构建线上教学资源。针对传统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的问题,整合数字化内容形成线上平台课程信息库、课程实验库、标准规范库、设备设施库、工程案例库和课程习题库“六库”资源。借助于教学研究、学生科技项目等,构建虚拟仿真系统、专业资料公众号等网络教学资源。持续更新课程内容,融入专业所需理论基础与前沿知识,以任务点、闯关等模式呈现,建立全面立体、形式多样的线上资源。

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以线下引导、线上扩展进行导学-领学-督学。利用线上平台发布导学通知、导学内容和导学要领,旨在解决课上学习的前序回顾与巩固。利用线下翻转课堂和线上抢答、选人、讨论及互评等模式,旨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利用虚拟仿真系统进行专业知识立体学习、设备设施立体了解、工艺流程立体设计,旨在完成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立体化构建。利用线上组卷、多模式提交布置作业、章节测验紧跟学习内容,设置多种题型,旨在充分完成知识融入,加强学生思维的横纵向拓展延伸。

利用数据统计调整、跟进督导。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学生学习进度条进行课上领学内容的“按需调整”,做到详略得当。通过课程分章节或分模块进行过程考核、随机选人、随堂测验等模式检验领学内容掌握程度,及时修正教学设计及后续内容讲解及难重点的把握。随时关注学习统计,利用大数据修正“过程培养”,及时准确掌握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状态,做到对任务落后同学随时督导,打牢专业理论基础。

(二)  以能力链为核心,依托课内课外多层次教育模式,全过程提升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水平为目标,从培养工程实践人才入手,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线,充分利用好“四课堂”,通过课内课外平台强化训练实践意识使其质变到创新实践成为习惯,形成“建立实践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拓展实践思维”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能力标准牵引,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有机融合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与党团的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学院、专业和基层党支部齐抓共管的专业育人、实践育人、思政育人多层次育人体系,为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提供纽带和契机。

第一课堂建立实践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兴趣与激情,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培养实践能力,深化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为抽象内容与创新思维搭建联系桥梁;第四课堂拓展实践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创新实践思维。

(三)  以素质链为总领,借助校内校外多主体培养资源,全员增强综合素质

企业参与专业办学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根据企业运营实际、社会需求变化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重构校内外共育体系。以综合素质链为总领,借助校内校外多主体培养资源,基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将传统的以技术能力培养(知识掌握及应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培养(团队、沟通、HSE等)并重的新理念。构建覆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强对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将面向达成度的过程考核分解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跟踪与评估,着力解决短板问题,实现持续改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