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课程思政的建设及实践研究

作者: 吴亮

摘  要:一流本科课程思政建设既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支撑。该文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指出一流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存在个性特色不足、思政理论支撑不够、价值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在充分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流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理念上应以德为先,坚持个性特色化,注重不同层级教学单位的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上要转变教学大纲为育人大纲,建设全面的语料库,同时丰富教学实践,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最终构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动态化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现代汉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23-05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but also the support of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aking Modern Chine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such as lack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lack of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lack of cultivation of value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fully analyzing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should take morality as the first in teaching concepts, adhere to individua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unit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terms of teaching mode, we should transform the syllabus into an educational syllabus, build a comprehensive corpus, enric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teacher training. Finally, an evaluation system with diversified subjects, diversified forms and dynamic processes will be constructed.

Keywords: first-class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dern Chines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ode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最基本的抓手和平台。一流课程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的新时代高校精品课程,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流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省部级、校级一流课程建设为载体,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加大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需要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到思政最佳结合点,构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动态化的评价系统,凸显现代汉语课程个性特色化,从而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  一流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重要元素。课程思政始终是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面对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压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育人思想理念的课程教学革命。一方面,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但是创新型高质量人才仍有一定缺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吴岩指出“我国必须尽快推动形成质量型人口红利。高等教育是推动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最关键理论,要积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使之成为充分开发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动力源泉。[1]”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科技创新成功领先的能力,同时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情怀有理想,爱国奉献的人才。另一方面从教育部印发的系列文件来看,课程思政从2016年提出到不断深化、逐渐成型,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提出“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提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3]。这些都揭示了“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义。

(二)  一流专业建设的支撑

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在课程,专业思政的重点在专业,二者同向同行。一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具体微观的构成,支撑一流专业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专业认证、本科教学评估、教学奖励和教学项目申请等都离不开一流课程的支撑。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一流课程应在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上加强建设,课程思政的融入为课程创新指出了新的方向。课程内容要打破老旧化,要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不能一成不变。教学方式要注重信息技术赋能,翻转课堂,师生互动。课程考评注重分层级要求,适当提升难度,拉开差距。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接受挑战、不断创新的高级思维。

二  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通过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出内在规律,探究其制约因素、改革路径对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意义重大。具体而言,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个性特色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存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关照不够,学生培养同质化严重。个性化培育是“以尊重差异为原则,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目的,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4]”目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开设现代汉语的课程规划区分度不大,特色优势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需要。当前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改变了课程资源、理论知识的获取方式,教学模式、教育形态不断多元化、多样化。泛在学习的普及与发展,促使课程思政建设要尊重学生个性。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资源库建设等在共享互鉴基础上能够加大特色个性的建设。

(二)  思政理论支撑不够

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及能力需要提高。因政治素养不够,在课程建设中经常存在发现不了思政元素,发现后挖掘深度不够,讲解内容“蜻蜓点水”、不深入、不透彻的情况。教师对材料和思政内容的选择、理解、使用随机性强、感性成分多,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分析,尚未形成覆盖面广的完备体系。政治理论素养的缺乏限制了课程思政内涵和外延上的深入阐释,难以充分利用政治理论在多视角多层面上对现代汉语等基础课程的前沿观点和学科体系进行理论建构。此外,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都需要思想价值引领,否则就会思想认识出错误,价值导向出偏差。

(三)  思想价值能力培养欠缺

学生缺乏从思想上、政治素养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一种素质或能力。虽然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成绩优异,但是价值能力欠缺。比如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但是遇到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不规范现象,缺乏责任使命感,既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找不到专业性解决方法。对语言恶俗,不能自觉抵制反而大肆传播使用,并以此为乐。学生对汉语的自豪感与敬畏感成为一纸空文。这样的人才培养很难满足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语言文化国际推广传播的需求。

三  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体系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特点、专业就业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即教学理念的高阶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课程考核的挑战性。

(一)  教学理念

1  个性特色化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与地域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流的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情况,加强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建设。总体而言,既能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又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首先,独特的区域性资源是当地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开发利用的得天独厚的财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具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优势,将之融入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精神内涵,着力于全方位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比如讲解词汇时,可以选取南北二十四节气农谚为例,像南方农谚“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反映在南方立冬时节应该整地。但是在北方则有“立冬不使牛”的说法。其次,学科优势以及学科资源特色给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优势平台。比如涉农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词汇教学中可以结合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研发的菌草,它已被推广到106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都因为种植菌草实现了脱贫。这个词语在国际上英文名字为汉语拼音“Juncao”。“Juncao”是我国农业科学家扎根农村,弘农爱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精神。同时也是中国农业科技实力提升、造福人类的最好诠释。最后,将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知校、爱校、荣校的情怀。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牡丹园种植的牡丹花被誉为“农大红”,从汉语修辞来看,“农大红”是用仿词的修辞手法,仿“女儿红”创造出来的。这些牡丹是2018年学校组织“重走办学路”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的。1939—1944年学校流亡办学期间,农学院师生屡获当地百姓的无私援助,遂赠牡丹以示友情。1944年“潭头惨案”后,这株幸存下来的牡丹被悉心养育,得以茁壮成长、开枝散叶,2018年当地政府将牡丹幼苗反送于河南农业大学。“牡丹红”是校史文化的见证,可以用在修辞教学中。

2  以德为先

“以德为先”具体而言是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课程思政的支撑,消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背道而驰,一流课程应该在知识维度、情感维度、能力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培养高素质人才。知识维度即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具有扎实语言文字功底及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强语言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力维度即发现、掌握发展规律。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的人才。情感维度上,努力培养具有语言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人才。价值维度即培养理想信念,包括: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学术规范与社会责任意识等。上述四个维度,价值维度是决定和评价课程质量的关键维度,长期以来经常被忽视。所以一定要将其作为核心基本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政治理论的支撑,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认同方面发挥导向性,“强调政治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真理性”[5]。比如语法教学中,要给学生指出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特征是语言学家在语言事实基础上的观察与分析。科学创新要求真求实,脚踏实地。黎锦熙、王力先生提倡“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邢福义先生强调“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这些既是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语音教学中,讲解现代汉语拼音时,讲述我国拼音之父周有光50岁放弃经济学研究语言学的故事,教育学生只有立足国家需要,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