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模范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

作者: 艾丹

摘  要:英雄模范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助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渠道、推进大中小学英雄模范教育一体化、营造风清气正校园生态、合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小课堂与大视野、全国典型与地方特色、通识性与专业性、正面传播与反面批驳、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五个相结合优化建构理路,并从“线索式”贯穿课程、“穿越式”融汇古今、“一站式”现场教学、“交互式”实时反馈四方面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关键词:英雄模范教育;榜样;“纲要”课;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19-04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hero model education into the outline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helps to expand the content and channel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hero mode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reate a clean and positive campus ecology, and work together to resist historical nihilism. Teachers can be problem-oriented, student-centered, and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by combining five aspects: small classroom and broad perspective, national typic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general and professional, positive communication and negative critic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mall classroom and social large classroom. They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from four aspects: "clue based" through the course, "crossing through" integr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one-stop" on-site teaching, and "interactive" real-time feedback.

Keywords: hero model education; Role models; Outline cours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英雄模范(以下简称“英模”)是时代先锋和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其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等鲜明品格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1]。英模人物事迹有血有肉,是最能打动人、感染人的鲜活素材,将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有效发挥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砥砺品格和提升境界等铸魂育人作用。

一  英模教育融入“纲要”课的价值意蕴

(一)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渠道

英雄模范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基因,又汲取了时代的丰厚精神滋养,是中国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他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以不懈的斗争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就[2]。英模事迹具有导向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特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3]。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都正在经历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共产党长期执政、社会稳定进步、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问题,当今的中国迫切需要培育、选树、宣传来自各行各业的英模作为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从英模文化演进中,全面厘清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发展脉络,明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定位,充分发挥英模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全国人民砥砺前行。

(二)  推进大中小学英模教育一体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况来看,英模在每门思政课中均有涉及,其中以讲述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的“纲要”课涉及内容最多,但存在诸多问题:宣讲内容随机零散;与高校其他思政课及中小学英模教育择取对象重复率高,事例陈旧,与现实结合不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关注;英模人物多为“高大上”类型,学生可效仿性差,知识难以转化为行动;以正面灌输为主,缺乏灵动性,学生参与度不高;实践教学组织松散,重活动过程、轻政治引领,重成果展示、轻后期总结;单一的纸质答卷考核方式,无法达到获悉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效果和真实情感。就其内涵而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大中小学协同发力,统筹推进,盘旋式上升。相较中小学阶段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提升政治素质,大学阶段应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因而,英模教育融入“纲要”课不仅需要入教材、入课堂,更需要入脑、入心,落实处、见行动、显成效。

(三)  营造风清气正校园生态

大学既是高等学府,又是一个“小型社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大学校园中出现了精致利己主义的不良思想倾向。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个人私利,不考虑别人感受和外在评价,外表看似精美,奋斗目标明确,行动果断勇敢,内心却极为功利和自私。他们唯学分、奖学金和奖项论“英雄”;侧重于选择行政级别高、职务多、人脉广的指导教师;调换就业前景好、工资待遇高的专业等等。在高等教育阶段,如果没有进行有效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一旦唯利是图、有才无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掌握领导权力,势必贻害无穷。不同时期的英模事迹折射出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英模教育融入“纲要”课,有利于大学生在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中定位正确的人生坐标和找准远大的奋斗方向。

(四)  合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青年已经成为“人人自媒体”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一些网络“意见领袖”为博眼球、蹭热度、赚流量,借助网络平台,援引时政要闻或重要历史纪念日,打着还原历史、解密真相、反思现实等旗号,采取调侃、侮辱、质疑、抹黑或否定等方式恶意攻击广为人知的英模,一再做出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事情。这些具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网络行为和文字往往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若缺乏正确引导,势必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5]71。将英模教育融入“纲要”课,积极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立破并举,有助于形成社会舆论和思政教育的合力,引导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遏制丑化英模现象,捍卫英模尊严。

二  英模教育融入“纲要”课的建构理路

(一)  视域拓宽:小课堂与大视野相结合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5]11。因而,英模教育融入“纲要”课,需要整体设计,统筹推进,实现长远发展。在拓宽视域上,任课教师应从一门具体历史课程延伸至校史、地方史、党史、中华民族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世界史,从一个固定教室延伸至整个校园和全社会,从一节授课过程延伸至人生问题的探讨;在教学内容上,系统整理出融入教学内容的英模谱系;在教学设计上,改革文字形式为课程考核的单一标准,适当增加互动和体验环节,加深学生直观、真实的情感体验,将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并在期末考试题目中设置适量涉及课堂互动环节内容的开放性问题,力争实现英模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  案例择取:全国典型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5]41。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出无数的先进人物,特别是在100多年的长期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然而,“纲要”课讲述鸦片战争以来180多年的历史,在有限的三四十个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在2023年最新版教材中,第四、五、七、八、九、十章等新增或扩充了英模教育内容,因而,英模教育融入教学必须精挑细选。“纲要”课可在调研思政课英模教育现状基础上,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中心,按照教材体系以英模教育为主线整合英模教育资源,可选择党和国家最高荣誉获得者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作为英模教育重点范围。同时,“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6],结合地域特色作为补充辅助内容。

(三)  讲解重点:通识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高校要把握“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着力点,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目前,相较而言,高校往往更注重专业课融入思政内容,忽视思政课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同时,由于学生前期知识储备、个人兴趣爱好、所学专业方向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英模教育融入纲要课,应根据学生特点做个性化设计,以“三贴近”为组织原则,将当下大学生学业、生活和未来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在择取英模时除围绕胸怀祖国、服务人民、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和诚实守信等具有普遍性优秀品质的典型外,还应综合教学班级学生专业特点和择业方向,有针对性择取从事相同或相似职业的典型。

(四)  价值取向:正面传播与反面批驳相结合

在“纲要”课中,以英模人物及其事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正面讲授英模内容,使教学更加具体、真实、生动、深刻。同时,针对网络上、社会上流传较广的疑问或歪曲史实的热议问题,进行启发式探讨或辩论式纠偏引导。例如,针对网络上关于“朱毛红军”的身份、长征的实际距离、雷锋的职业选择、“冰雕连”的真实性等质疑,以及英模牺牲或致残的后期保障是怎样的,为什么大部分英模牺牲后才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等等质疑诋毁英模的言论,需要进行深入批驳。在直面问题,深入批判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净化网络空间和社会氛围。

(五)  实施途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结合大学生喜欢关注新鲜事物、乐于沉浸式情景体验等认知特点,任课教师可改变传统以单纯讲授为主的灌输模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环节互动或体验,增加学生持续关注度和参与度,引领学生从中小学阶段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优化并提升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可在第一次课堂上,通过调研掌握学生对英模的认知状况及期待诉求,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沉浸式感知英模人物事迹,把有意义的课程变得有深度、有温度、有趣味。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字博物馆,观看、表演或配音红色经典作品,制作创意作品等,也可以把英模人物或亲友、研究者、守护者、宣传者等“请进来”(校园或课堂),或者充分利用当地的遗址遗迹、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