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大视角与小切口

作者: 高展 龙俊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打造纲要金课,如何能更好地体现出以史育人的目的,是纲要课应该研究的。打造纲要课金课,就要处理好历史的大视角和历史的小切口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大视角为统领,把历史事件放到大视角之中,以小切口为深入,探究历史的深度,这样更能反映出历史的脉络、前进脚步和历史规律。把握好大视角和小切口个辩证关系,能够体现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这是打造纲要金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金课;大视角;小切口;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63-05

Abstract: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ow to create the golden course of the Outline, how to better reflect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history should be studied in the course. To create the golden course of the Outline, we must deal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rg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the small incision of history, take the large perspective as the leader, put historical events into the large perspective, take the small incision as the depth, and explore the depth of history. This can better reflec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history, the pace of progress and the law of history. A good grasp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perspective and the small incision can reflect the advanced, innovative and challenging nature of the course,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the Outline and then the golden course.

Keywords: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golden course; the large perspective; the small inci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如何培养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思政课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可见,总书记对思政课寄予厚望。因此,打造思政“金课”,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育人功能,培育时代新人是我们的时刻牢记的总任务。

“金课”是相对于“水课”而言的,是对高质量本科教学课程的称呼,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吴岩在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首次回应了什么是“金课”建设标准的问题,指出可以将其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目前,虽然教育部提出了建设“金课”的标准,但部分高校和教师对思政“金课”应该怎样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进一步厘清思政“金课”的内涵,如何打造真正意义的“金课”。尤其是纲要课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打造纲要“金课”,对思政课的“金课”研究意义重大。

何为纲要课“金课”?首先,纲要课担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人这个根问题”。其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有着极强的思想性,要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其次,还要表现在高阶性与创新性上。高阶性,就是指教学的深度,古人云“为学之道,必本于思”,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有更深层次地理解,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剖析;创新性,即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再次,在挑战性上要下足功夫,挑战性主要是指本课程对教师的挑战性,把部分同学较熟悉的近现代历史讲出新意,把历史背后的道理讲得明白,将讲授的历史转化为学生行动指南的能力。那么,如何打造纲要课“金课”,应该注重对纲要课大视角和小切口的把握。

一  纲要课要有大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并强调“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一定要有大视角,把历史事件放到历史发展的大脉络中去,从对历史发展的意义角度来认识,去理解具体历史事件。只有放宽历史视角,把历史事件放到历史长河中去,才能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掌握历史规律、把握脉络。

(一)  大视角能使纲要课、更具高阶性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怎么才能使纲要课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后,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就是要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把这些历史事件融入大历史之中去思考、去理解,需要把握历史大势,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

例如,讲到第二章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该结论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其为什么是旧式农民起义最高峰,应该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所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放到大历史中,将其意义从历史发展与历史进程中彰显出来。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看,早在公元875年的王仙芝、黄巢起义时,就提出了“均平”的口号,反对贫富不均,这体现出农民阶级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严重不满。接着,在公元993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中,提出了“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思想;在公元1130年,钟相起义,并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均贫富”“等贵贱”,体现了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社会的贫富悬殊与贵贱差的现象的极度愤慨,这是对“均平”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公元1629年,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农民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极端痛恨,是对“均平”“均贫富”“等贵贱”的一次补充。而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的思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并提出了具体实现措施,无疑是对前人思想的又一次发展,是平均观的一次集中体现,反映了农民阶级伴随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对封建剥削制度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从古今的对比与农民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中,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的主张有正确认识,对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是旧式农民运动最高峰有所理解。

(二)  大视角能使纲要课更具创新性

讲授纲要课时,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并且认清大的历史方位,从大历史角度去分析、去理解。

在教学内容上,当讲到第十章第一节中国梦的提出时,要结合历史,从大历史的角度把历史上的“中国梦”与现实相结合,讲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清中国梦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32年底,《东方杂志》发起了“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全国性“征梦”活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一活动反响强烈,截至12月5日,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其中包括了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俞平伯、郁达夫、邹韬奋、林语堂、梁漱溟、朱自清和叶圣陶等大批知识分子。林语堂梦想到:“我现在不做大梦,不希望有全国太平的天下,只希望国中有小小一片的不打仗,无苛税,换门牌不要钱,人民不必跑入租界而可以安居乐业的干净土”。施蛰存的梦想中国是“一个太平的国家,富足,强盛。中国人到外国去不被轻视”。叶圣陶的梦比较实在:“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凡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为什么他们的梦如此相似,正如巴金所说:“我个人的生活里不敢有什么梦想,黑暗的现实把我的梦景全都摧毁了。在这一片血泪的海上,我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建造我理想中的美丽的天堂”。在那个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的国家中,百姓还能有什么样的国家梦、个人梦。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今天,中国依然有梦,这是新时代的“中国梦”,其既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人民之梦,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从未间断过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探索和追求,今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终于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这就我们今天的“中国梦”,从中国人“中国梦”的变化,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三)  大视角能使纲要课更具挑战性

纲要要求学生必须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弄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把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放到中华民族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中去。

当讲解第九章第一节中,纲要《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为了更好地对决议的内容和意义有更好理解,可以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曾经做出过的三个决议,一起拿出来进行对比。第一个决议是1945年4月20日,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做出结论,标志着整风运动的结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基础上达到统一。第二个是现在讲的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问题做出结论,标志着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工作基本结束,初步探索了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三个是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做出的,第一个决议是在抗战即将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做出的,第二个决议是在结束过去,开辟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历史节点做出的,第三个决议是在建党一百年,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时刻做出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面深刻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对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及教训作出了历史性总结,全党对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形成一致,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第二个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作出科学、正确的结论,纠正了党内存在的错误观点,使全党正确认识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前进;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积累的新鲜经验,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三个决议对时代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对历史进程的关键性,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问题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探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能积极主动总结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让党的事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