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实证研究

作者: 周桂琴

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实证研究0

摘  要:为发挥高校体育对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领域之一。该研究根据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特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将任务驱动理念运用到高校瑜伽教学中,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瑜伽技能都得到明显提升,但实验班的学业绩效要高于对照班学生的学业绩效(P=0.041<0.05);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的学生能有效执行课内外学习一体化,延伸学生的学习场域——课内与课外相融合;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通过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能增强高校学生身体参与的实践性、身心承受的负荷性、学习共同体的责任感等,为终身体育行为养成奠定一定基础。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实证;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67-06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valu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reform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ields of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sk-driven teaching, this study applies the task-driven concept to yoga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Yoga skills of both experimental class and CRT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ut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experimental clas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class (P=0.041<0.05).  Task-driven yoga teaching students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in and out of class, extending students' learning field--integration of in-class and out-of-class. Task-driven yoga teaching has enriched students' learning organization form--cooperative inquiry learning mode. Task-driven yoga teaching can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subjectivity,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in learning. In short,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physical participation practice, physical and mental load, entertainment etc. In short, task-driven yoga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prac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loa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learning community, etc., which lays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lifelong sports behavior.

Keywords: task-driven; Yoga; teaching; empirical evidence; lifelong sport

在过去的二十年多年,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迅速过渡到普世教育,教育部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如具有代表性的有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标志着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其次,由于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学生手不离机,以及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被挤兑,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和健康的行为的养成。高校教学改革中,教材、教师和教法的“三教”改革不断推进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简称“三性”)一直是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本研究在高校瑜伽教学中以任务驱动式教学理论为指南,目的是实现课内与课外一体化,在与同伴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调动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逐步养成锻炼行为,形成体育生活化的行为。

一  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任务驱动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的关系

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基础上,对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内涵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主张,如王旭红[1]将“任务驱动”教学定义为: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该定义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基础上,注重各要素的作用,并以学生有意义建构作为任务目的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可以理解为:在瑜伽教学中贯彻“任务驱动”理念,以瑜伽主题任务为中心,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强调任务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导性、监督性、激励性和探究性作用。任务不仅仅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和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工具,更是创建情境化教学,进行开放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任务既能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根据任务驱动式理念,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出发,提示我们关注学生在任务下的知识构建,以及学科学力的培养,而不仅仅以“完成任务”作为衡量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的指标。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布置瑜伽主题任务;二是学生通过瑜伽主题任务习得知识技能的能力。然而,仅通过“布置—完成”来研究该教学法是不够的。在“布置”与“完成”之间的教学过程,是目前监督评价较薄弱、界定比较模糊的一个地方,本文以问卷调查方式对这一方面作出一定范围的了解。

(二)  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者提倡情境性学习,使学习在与真实、现实类似中的情境发生。除此之外,建构主义者强调师生与生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合作,合作学习、交互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中的常见形式[2]。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从建构主义理论中受到以下启发:一是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必须考虑学习者以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二是学生通过主题任务,构建在自己体育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任务意义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三是通过社会性互动,以合作学习形式,在真实的“主题任务”中完成学练。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项目专项技术或技术组合完成一定任务,这些任务根据学生的个体体育素养和运动技能基础去执行,体现出不同的表现水平。瑜伽运动属于难美性类的个人项目,如何体现活动情景和社会性互动等要素?本文通过主题任务为驱动对象,小组学习过程中,通过“他律”和小组群体的“群律”作用,学生在体育知识、运动能力的不断构建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律”,完成课堂学习目标。

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关注智能对问题解决能力和学力综合运用的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性得到有效关注[3-4]。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由多元智能理论可得到以下启示:第一,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情境、活动需要提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满足学生一定需求。第二,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与任务相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环境氛围,辅助学生与环境交互过程中理解任务、执行任务、完成任务。体育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努力提供符合项目要求的物理环境,同时创造和谐友好的小组人际关系环境。第三,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适应个体差异性,需要在任务难易程度、任务呈现方式、活动过程和任务评价中尊重学生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在高校瑜伽教学中,学生根据分配的主题任务,借助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取用符合自身的动作、难度,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同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帮助,相互学习和练习,教师指导,形成体式、呼吸、冥想三位一体的不同组合和难度的技术动作组合。

3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最佳期”指出,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并引导儿童发展[5]。虽然该理论的提出是针对儿童发展,但是“教学最佳期”符合人类学习认知发展规律。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予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的启示如下:一是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根据个体差异选择符合自身技能水平的动作,创编动作组合;二是要求任务设计需要具有一定难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通过学生不断练习才能达到,使任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段[6-7]。任务驱动瑜伽教学中,学生根据主题任务要求,在尽量展示自己和小组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摘选符合自身难易程度的练习动作,并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学练,不断提高对瑜伽技术的掌握和感悟,心身合一的参悟能力。

二  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实验设计

(一)  实验对象和实验过程

1  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选取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21届选修瑜伽课的两个班,分别是41人和43人,共计84人,作为实验对象。以随机将其中41人的班级为对照班,43人的班为实验班。实验为期一个学期共16周,每周1次2学时的课程。第一周素质测试2学时,第十五、十六周身体素质和专项测试4学时,瑜伽实践专项课13周26学时。本学期两个班为同一教师上课,学生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正常上课,也没有暗示。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1。

根据表1可知,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髋躯干柔韧(坐位体前屈)、上肢躯干力量耐力(平板支撑)方面的测试成绩P>0.05,两个班在坐位体前屈柔韧素质和平板支撑力量耐力没有显著差异。

2  实验过程

1)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规定教学内容,教师讲解示范教学方法为主,学生统一在教师指导下学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