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罗秋雪

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体系构建研究0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地方应用型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重任,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该研究通过文献阅读、逻辑分析和归纳总结,运用协同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七大行动”和乡村振兴“五大要求”,构建由发展理念协同、发展目标协同、人力资本协同和科技创新协同组成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系。该体系的构建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体系构建;协同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73-06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irst proposed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 for China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 Tasked with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evelop in tandem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make their due contribution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summarization,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ynergy and human capital,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light of the "seven actions" of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five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constructs an implementation system for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mprising the synergy of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synergy of development goal, the synerg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syner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s expected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lp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nstruction of implementation system; Synergy Theory; Human Capital Theory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明确的部署,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期望有效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向和保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组织和引导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该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新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多方面的支撑。

地方应用型高校具有“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责,因此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责任。然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振兴是物质保障,人才振兴是核心要素,文化振兴是精神支柱,生态振兴是关键支点,组织振兴是重要保障,基于此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共生。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实施体系构建具有必然性,同时也是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一  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基础,对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是地方高校后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调整和设置的过程中必然的标准。要实现乡村振兴,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和深化综合改革,更好地发挥智力支持和科技引擎等优势作用[1]。

(一)  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

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不同的高校需要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为乡村振兴战略后续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持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等院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乡村地区的科技能够实现稳定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不同的科技成果能够得到快速的转化和落实,针对不同地区的人才结构进行全面的完善,需要针对自身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范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从这一方面来看,促进乡村地区文化实现全面健康的建设,充分地发挥高校本身具备的功能性和文化传承作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站点之一,应该明确人才培养和改革方面的重要工作内容,从教育、改革、创新等各个角度,针对课程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调整,促使学校能够培养出优质的人才,助力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能够顺利地落实和开展,为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和人才方面的全面支持,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二)  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特色发展道路。在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地方高校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帮助,输送专业性人才,构建专业性的教育体系。以此为基础,促进当地的科技和人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当地产业的构建和协调,从战略发展的层面和思想层面,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性需求和目标进行全面的落实,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服务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完善人才供给体系,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通过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统一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形成新型的团队创业模式。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地方的区域特点、行业特点、专业特点及人才特点,通过扩容乡村人力资源、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功能完善三个方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培养乡村高质量人才,加强和拓展乡村建设路径,对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的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关联性。所以,必须针对高校的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这是高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承担的时代责任。

(三)  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举措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具备着一系列的资源优势,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高校而言,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和帮助作用,通过高校后续的发展,长期的深入调研等各方面的工作,能够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顺利落实和开展[2]。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具备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不同的高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着这一项功能,取得了稳定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高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其他的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充分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问题与自身教学内容和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针对培养的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对人才进行全面的选拔和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调整,了解相关的政策内容,以自身已有的资源为基础,针对当地不同农业个体的后续发展作出主动积极的指导。高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帮助,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村个体获得自身学习能力,加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综合这两个方面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内容和政策是必然的要求。

二  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体系构建

(一)  理论分析

1  协同理论

1976年,外国学者哈肯首次针对协同理论的定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协同理论的定义指的是在不同的物质能量产生交换的状态下,开放系统会自发地针对不同的功能形成有序的结构,不同的因素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模式。协同效应的具体内容指的是通过协同的方式获得大量的系统量子产生的集体效应,从而形成有序的空间结构,协同效应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体效果是通过一加一大于二的方式获得更大的利益。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过程中,可以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形成稳定的协同发展模式,两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合作模式。通过资源的整合,相关的资源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系统,在长期的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目标和内容,同时也能够促进高效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果。

地方型应用高校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之间的协同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解读。第一,高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与乡村振兴发展形成系统的协同效应,能够通过匹配的方式构建最优的平衡系统,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促进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地区的经济全面健康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与乡村振兴发展系统之间形成稳定的协同发展才是十分重要的合作模式。第二,两者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要素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非线性关系,当不同的目标之间形成稳定的合力时,能够促使系统的协同效应实现最大化的效果[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