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目标下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作者: 杨晶 沈千钰 陶文婕 童晰
摘 要: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混合式教学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两者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在课程建设中实现“两性一度”的目标。因此,该文以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为例,提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探讨其实施的必要性,阐述“一核两翼、三位三段、四项融合、五维一体”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并总结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实现“金课”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金课”目标;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99-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mode hel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h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mode will be conduciv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olden course"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Microeconomics which applies the teaching mode blende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s an example to proposes the connotation, the necessity,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the effects of this teaching mode that has "one core two wings, three positions and stages, four parameters combination, and five dimensions integ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blende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elp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enhance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golden cours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lended teaching mode; goal of "golden" course; Microeconomics; teaching mode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金课”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的新时代高校精品课程,其核心与关键是课程思政[1]。而现有研究表明,目前课程思政存在教学方式显性化、形式化与功利化困境,课程结构覆盖不全面,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2]。因此,面对新环境、新技术、新学生,如何打造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课程思政“金课”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包含许多理论性知识及公式的推导,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深及对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运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探讨 “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金课”,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 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本质涵义都是强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属于显性思政;而课程思政则是在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属于隐性思政[3]。
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教学,线上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线下教学由教师答疑解惑并个性化的指导。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浅入深地进行沉浸式学习[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组成,课前和课后的学习由学生在课外时间自行完成,提高教学过程的师生交互程度[5]。
面对新时代教与学的迭代升级,建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刻不容缓[6]。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经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基于BOPPPS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7]。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温度,以实现有效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 “金课”目标下应用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经管类专业需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与管理学体系,培养知中国、爱中国的经管拔尖人才[8]。但我国经管类教育与研究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还处于“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9]。在借鉴西方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基础上,经管类教育和研究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充分地厚实和增强青年学生之中国情怀的浓度[10]。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核心主干课,承担着“知识入门、研究入门、精神入门”的培养任务。通过梳理和挖掘微观经济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使思政元素与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热点问题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教育全覆盖、综合育人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 有利于学生实现高阶学习与创新思考全面发展
线上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线上教学资源支持随时回看,既能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播放的缺陷,又能解决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分割问题。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课程思政改革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助推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中,课题组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结合来体现高阶性,通过微课、动画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创新来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通过有机融合线上教学和强化参与式互动的课堂教学以被动接受和主动学习相结合来体现创新性。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课程思政“金课”,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应用、分析、评价等高阶学习,以及创新性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 “金课”目标下实施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
以“金课”为目标,课题组构建了“一核两翼、三位三段、四项融合、五维一体”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春风化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引导广大经管学子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了解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
(一) “一核两翼”的教学理念
课题组以加强思政教育作为经管类专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树立了“一核两翼”的创新教学理念。“一核”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两翼”指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联动。在该教学理念下,课题组切实借助于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改变传统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深入挖掘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进而打破微观经济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教育全覆盖、综合育人的协同效应。
(二) “三位三段”的教学过程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课题组以混合式教学为突破口,设计了“三位三段”的教学过程,将相关的思政元素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融入,保障各个教学环节间紧密衔接,确保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保持连贯性,不至于产生“强行思政”的感觉,让学生更快地接收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三位三段”的教学过程即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课内外联动“三位一体”,注重课前线上准备、课堂线下学习、课后拓展提升的“三段投入”(图1)。
“三位一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根据学生培养目标、教学活动的特点、思政元素融入和呈现需求等因素,充分挖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搜集相关网络教学资源补充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进一步分解细化到每个环节,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政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活动围绕着明确的学生学习成果来组织,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的完善、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计划的实施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必须围绕着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来组织。课内外联动体现为鼓励师生在课堂外加强学术互动,以“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为抓手,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等学术精神,培养其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伦理、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等高素质经管类人才。
“三段投入”中,在课前线上准备环节,教师基于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录制微课讲授知识点,并设置测试题让学生自我评价查找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可多次尝试学习评价,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文献收集整理任务,促进知识深度学习。在课堂线下学习环节,教师充分应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从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案例入手,通过提炼其中所蕴含的微观经济理论与现实价值,深入透彻讲解相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经济思维进行辨析的能力,同时将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认同等思政要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课后拓展提升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内容进行深加工,可采用阅读教师布置国内或国外前沿文献、延伸与升华课堂讨论的案例、围绕所研讨的主题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度。
(三) “四项融合”的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课题组根据各个知识点,按照“四项融合”的原则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大纲修订、学时分配、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方面体现出思政元素的融入,确保学生不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并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