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汪洋 何小蕾 周笑莉 张容瑜 陈楚言 雪娇
摘 要:医学检验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项目式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度改革,该研究通过项目式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实施方法与过程、灵活开展方式几方面介绍项目式实践教学的构建过程。实践证明,该教学方式可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医学检验;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142-04
Abstract: As a practical applied discipline, medical laboratory specialty pays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bility.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is a deep reform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project-based practical teaching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ject-based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process, and the flexible development method.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teach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words: Project-based Learning; medical test;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医学新技术与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产业对于医学应用型科技人才的要求,医学检验作为临床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通过检验人体体液、血液、排泄物和微生物等标本,透过客观准确的化验指标,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近年来随着疾病防控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各级各类医院和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的发展壮大,特别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出现后各地政府对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需求量突增,使得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同时也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医学检验学、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1]。基于此,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医学检验的专业培养中不断改革和调整,但在教学过程中仍能突显出如下问题:一是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的单向传输过程,该专业涉及的课程繁多且学科间缺乏整合,学生难以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往往陷入知识体系孤立、学而不思的被动学习境地。二是实践技能教学受到场地、师资和设备的限制,校内多以开展验证性和“单学科叠加”实验为主,忽略了医学检验技能之间的交叉关系,存在同一内容的重复现象,且实践内容与临床应用脱离,导致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弱,所学技能无法实施在临床实际应用中。
“项目式学习”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是指高校教师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实践驱动项目,组织、引导、激发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相互合作,探索项目答案并解决的教学过程。在医学检验专业的项目式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案例或临床病例导入项目目标,学生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并确立研究方案,进行现场模拟,最后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2]。项目式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涉及医学检验的各类基本技术操作,可考察学生的理论实践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新颖的实践方式大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项目式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和岗位之间搭建平台,是符合现阶段培养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探索模式。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学生就业社会竞争力。
一 项目式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
医学检验包括临床基础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涉及的校内实验课程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各科教师商讨协调,对当地多家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检验岗位进行充分调研,总结归纳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应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需求。开展教学研讨会讨论并整合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重新梳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抽提出各门实验课程的技能培养目标,突出不同课程的特色实践技能[3]。同时联系临床一线专家,结合近年来发病率高的疾病或新型疾病,确定临床经典案例并进行案例的优化修改,对其进行项目化加工便于学生进行系统化操作,例如肺部感染的实验诊断检测、糖尿病的诊断检测、肝脏肾脏疾病的诊断检测等,并对其确立的项目式实验编写相应的教学指导文件,明确教学目的、考核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点以及评价方式等内容。
二 项目式实践教学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 项目式实验开展流程
项目式实验单设为一门实验课程,指导教师采用校内和校外临床医师双师制,排课时间在学生完成专业必修课,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的前提下集中2~3周时间安排上课。其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六步:第一,由教师以病例形式提出项目研究任务;第二,学生分小组开展项目,并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准备实验仪器和材料;第三,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和修改;第四,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得出结果,并完成项目报告;第五, 由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式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第六,项目完成情况总结[4],如图1所示。
(二) 实验前准备
实验开展前一周,教师将所筛选的病例以项目任务下达,一次下达4~6个案例任务由学生自行选择,学生按5~6人为一组分组执行任务,民主选举出组长和项目汇报人,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技术路线并细化该研究项目的检测原理、所需试剂仪器、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分析、注意事项以及废物处理等细节操作,形成较为完整的汇报材料。由汇报人汇报小组方案,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针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和交流,协助完善实验思路。此汇报过程各小组之间需针对技术路线的科学可行性、团队协作、参与态度、创新性思维和汇报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作为项目实施的第一部分成绩。
例如教师下达病例:某患者,女性,女,55岁,多饮多食,消瘦十余年,十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长期服用“优降糖”和“二甲双胍”降糖,近一个月出现双下肢刺痒疼痛,大便正常,睡眠差,查体BP150/100mmHg,双下肢浮肿,感觉减退。根据病例确定初步诊断结果和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检查以及治疗原则。接到任务后,学生组展开讨论并查阅书籍和文献,拟定项目实施方案,根据病人自述和体查初步诊断可为:①糖尿病2型,糖尿病肾病;②高血压病Ⅰ期。鉴别诊断为:①糖尿病1型;②肾性高血压;③肾病综合征。需进一步结合医学检验技术进行以下项目的检查:①24小时尿糖、尿蛋白定量;②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③肝肾功能检查;④血脂检查。实验方案确定后小组讨论确认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试剂并明确实验原理。由小组推选的汇报人负责讲解[5]。
项目实验的准备可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归纳和分工协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 实验进行阶段
小组成员之间根据项目设计具体分工,按照技术操作路线有序进行操作,小组成员根据组长安排负责某一具体工作的完成,如标本的采集和接收、标本的检测、结果的分析与审核等。例如,上述病例对糖尿病人的鉴别诊断涉及尿常规、血常规、生化检验技术,由组长细化工作任务,分头进行检验操作,汇总实验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并得出结论。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授课教师聘请临床检验医师作为客座教师,共同对操作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整个流程严格符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6]。同时教师观察并记录各组学生的实验操作流程,根据实践操作是否规范、团队合作是否默契、废物处理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作为项目实施的第二部分成绩。
教师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学生有操作失误或者实验困难的情况,通过指导查阅参考书、仪器使用说明书、共同商讨等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纠正了学生被动学习、依赖性强的问题,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保证教学的扩展性。小组在分工合作的同时,也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
在开展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医学检验的多项技术,是多个理论知识点的组合,每一步的失误都会影响到实验的结论,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重新架构了课程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 实验汇报阶段
各小组讨论得出针对病例的检验结论并给出合理化治疗建议或进一步的检测方案,最终形成完整的汇报材料,由汇报人对小组实验整体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病因及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样本采集、检测方法、诊断依据、诊断结论、防治方法和问题总结等。汇报结束后各小组同学针对汇报环节进行提问,最后由两位评委老师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简评。
(五) 实验考核阶段
项目式实验考核不同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后者多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评价形式单一,学生有抄袭和应付了事的现象存在,致使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操作不严谨,实验过程缺乏思考,限制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的提高。而项目式实验的考核贯穿整个实验过程,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几个维度的评价。最终,把各次评分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7]。
在答辩结束后,先展开小组自评,然后其他小组结合案例材料针对该组的实验结论准确性、思维创新性、团队默契性、汇报人表达及回答问题准确性等情况进行小组互评,由校内外两位老师做最后评价和打分,这部分为项目实施的第三部分成绩。多种评价体系的综合运用使常规的只关注结果的实验评价变为强调过程的科学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 项目式实践教学的灵活开展方式
(一) 课堂多元化的项目式实践教学
未设有实验课程的科目,在教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转变学生思维,使本课程内容得以实践和拓展,例如可安排文献综合课,促进学生利用知网、丁香园所提到的实践内容进行课程内容延伸。例如,在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课程中,选取和围绕最新的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实践中的免疫疾病的最新防治方法的临床应用、最新免疫治疗中的药物制剂或细胞因子的实践应用等主题,组织学生通过PBL、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完成创新性项目式教学。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借助多种媒体、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开展探究和实验设计、设计实践活动,在课堂演示细胞培养、细胞传代冻存和复苏、不同显微镜的使用等,提高学生学科交叉和实践应用能力;设置课堂辩论赛,针对目前最新试管婴儿技术的优缺点、伦理学问题,鼓励学生查阅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结合个人观点进行阐述和辩论。期末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就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发展的新方向、干细胞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发现、细胞工程的主要相关技术和细胞工程的应用等方面展开实践汇报与展示活动,促进本课程与其他实验课程内容相接轨,使本课程内容得以实践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