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育人研究

作者: 李青

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育人研究0

摘  要:医学类大学依托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开设具有“医管结合”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该专业课程思政在知识与育人的结合与融合存在不足,难以促成学生“智”与“德”、“知”与“行”的一致。基于文献梳理与经验观察的方法,从职业素养、医改实践、价值观、焦点视野四个方面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多种形式将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又将德育内容落实到课程群的建设、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与混合式教学的应用,选择适时、适度的呈现方式,潜移默化育人,培养融知识、技能、素养为一体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结合;融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156-04

Abstract: Medical universities relying on advantag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public affairs administration with integration of medicine and management is established. Because there are drawbacks of combination and fus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students' virtue which is fostered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hich difficultly promotes agreement between morality and intelligence as well as between know and action. Th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re exploited by the four aspects including specialized qualities, practices of medicine reform values and horizons, by various forms of combination between political elements and subject knowledge. It is presented by proper time as well as degree that content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s put into establishment of course group,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blended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will be influenced unconsciously. It well fosters person with knowledge, skill and quality of management.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virtue; combination; fusion; major of public affairs administration

医学类大学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专业布局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体,与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相关学科专业协调发展[1]。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8年首次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历经二十余年的专业发展,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2],其中超过20所医学类大学根据医学优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跨越管理学科的边界,统整医学、管理学的学科,构成“医管结合”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表1),促进知识在交叉学科之间的流动[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当前在高校专业竞争的环境下,医学类大学重新审视公共事业管理与非医学类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辨识度,以“笃志润德”“厚德载医”为育人理念,才能在同质化的专业竞争中独树一帜。课程思政是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来促进知识与育人的双向互动[4],其核心思想是坚持立德树人[5]。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非纯粹的医学专业,但是医学类大学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医疗卫生机构,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职业素养、价值观养成的结合与融合[6]。结合与融合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与育人的结合是将思政元素纳入专业的课程,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和方向,拆除了知识与育人之间的围墙[7],而知识与育人的融合是将德育贯穿于知识传授的过程[8],保持在过程中流畅自如的育人模式。因此,本文经过文献梳理与经验观察,针对知识与育人的结合与融合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将知识与育人的多维度结合,并将知识与育人融入到课程群建设、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和就业能力,更好地发挥医学类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育人特色。

一  “结合”与“交融”的育人问题

知识与育人的结合不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碎片化,其表现为甚少有医学类大学对联系性、逻辑性的若干课程进行整合与重新规划,未形成课程思政结构体系,即使医学类大学已开展课程群建设,由于在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知识与方法的隐性育人元素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大多数未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另外,医学类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很少直接接触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或者形式化地到医院各科室挂职,更多的是阅读医疗卫生的相关文献资料与短暂的医院调研,致使对医疗卫生机构了解得不透彻,再加上部分教师不注重教学能力的提升,把大部分教材内容直接搬到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机械化传授教材知识,但是为了贴上课程思政的“标签”,简单地拼接思政与知识,演变成了拼盘式的课程思政,即思政元素导入课程既不自然,又不合理。

知识与育人的融合不够。融合不是脱离知识教育而滑向思想教育,而是以知识为基础,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中[9],和风细雨般深入学生心田。一部分医学类大学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甚少对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与多媒体技术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更多的是仅靠教学经验来选用教学方法,出现了课堂热闹的表象,致使教师讲解不清楚、不深入,学生理解不透。实质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先主动获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同一问题中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由于学生面对问题思考的方向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不同,教师勿直接用否定性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的探索,从中择优。

二  知识与育人的结合

(一)  职业素养的结合

职业素养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信念等综合素质,是医学类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未来职场上具有岗位竞争力的优势[10]。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医学类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素养存在共性,即临床医学培养学生医德、医风的职业道德,而公共事业管理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以人为本是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本质,对该专业的学生也有正风与正德的职业道德培养要求。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更多的时候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这就要对患者尊重、耐心、爱心与细心,以此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包容,以及平日与医护人员的相处,保持融洽的关系,尤其是对医护人员的管理要张弛有度,让医护人员感受到暖心与舒心,更好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这些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怀人的人文思想,所以医学类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具有的职业素养也包括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挖掘课程育人的人文元素,通过浸润人文的熏陶,引导学生秉承爱心与责任、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  医改实践的结合

200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旨在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由此拉开了我国新医改的序幕。教师以图形和文本的形式呈现多年来新医改路线图,通过清晰的时间、事件与政策的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深化医改的进程中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医疗卫生信息化、卫生与健康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教师把握教学内容,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的取材来源,设计具有深度的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理论、历史与实践三个不同视角思考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让学生领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及医疗保障制度的自信,将青春梦与健康中国梦相结合,使其成为堪当医疗卫生事业时代重任的人才。

(三)  “三观”的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上思政,它是需要教师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总体的了解,挖掘有思考价值的素材,在学生思考过程中给予巧妙提示和点拨,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避免出现学生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当下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三观”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价值观当中价值判断对价值选择与价值塑造产生连环反应。当大学生在网络的海量信息中接收到对医疗卫生问题和挑战不客观的报道与评论,干扰了大学生判断能力,容易出现对医疗卫生制度认知的偏差,甚至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感到迷茫,产生了学习懈怠、焦虑不安、逃避就业等情绪反应,这是因为大学生知识结构支离破碎,思想不成熟,缺乏阅历。教师勿以说教或命令式语气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应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后,根据课程思政目的及意义,善于发现积极因素,有条有理地解释,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明确事理,正确看待变中创新、变中进步的问题与挑战,摆脱负面信息带来的干扰,走出困惑,思想笃定,保持学习与就业动力,积极面对人生。

(四)  焦点视野的结合

教材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跳出“教”教材与参考用书的局限,这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医学类大学学生应当主动了解国内外医疗卫生的焦点,包括了热点研究与热点事件,其中热点研究是理论素材,热点事件是应用素材。课程思政不是盲目地在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加入热点研究与事件,而是挖掘国内外医疗卫生焦点问题承载的育人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先分析教材,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对教材“加工”和“创造”,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特征,提炼思政育人元素,搭建热点研究及事件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契合点,设计专题化的课程内容,任选参与式教学或者任务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政策对社会办医的扶持、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障等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这种理论阐释与焦点事件分析的结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  知识与育人的融合

(一)  课程群建设的融合

医学类大学根据课程之间知识、方法与逻辑的联系,建立结构化的专业课程群[11],如首都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将课程群划分为管理与卫生管理学群、经济群、定量分析群、方法学群和法学群。虽然课程群形成了课程体系框架,但是为了突出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医学类大学还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中,把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分解到各课程群,为其设计独特的思政元素,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群的目标与知识结构,厘清思政元素与课程群的契合关系,将思政资源贯穿于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虽然在课程群内课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课程之间也有所差异,应当遵循每门课程的个性,经过筛选、加工、处理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育人的功能,尤其是应用性强的课程群,如医院管理包括“人”“药”“财”“信息”,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药事管理和信息管理等纳入卫生管理类课程群,挖掘与梳理课程群包含的诊疗质量、安全用药、信息保护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等德育元素,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专业课程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