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研究

作者: 崔凯 吕宝雨

摘  要: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教育成果相继涌现出来,其中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课的优势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推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该文结合本科教育的要求,对推进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进行研究,首先分析“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分析“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论述“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全方位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160-04

Abstract: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process of universities, some new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among which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incorporated the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promoting the doubl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reaching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bette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ive path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y combining the requirements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irstly analyzes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scope of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scope of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from four aspects.

Keywords: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teaching staff; all-round education

教育界近年来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与专业课相互结合,在专业课中充分挖掘特有的思政元素。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其成长进步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与课程思政建设密切关联。“立德树人”中体现了道德培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这也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高校教师要在“立德树人”以及课程思政的引导下,开展全方位育人,从而提升育人实效。

一  “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成果,已经成为新时代推动高校教育和人才培育相结合的重要载体,更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基础

“立德树人”在结构上体现出“德”和“人”两者的内在联系。“德”有着“大”“小”之别,其中“小德”主要是在自我修养及修身层面,“大德”主要指的是政治、国家、民生等层面的道德内涵。“立德树人”中的“德”以“大德”为主,“小德”辅之。高校培养人才时注重德育,强调学生在政治层面、社会层面、公共层面应具有的“大德”,其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育人”中的重要内容为“育德”,就其深层意义来看为“育大德”。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德”的内涵进行具体阐释。同时明确“大德”和“小德”的关系和要求,这是高校育人的重点和核心,引导学生在“大德”中得以成长进步[1]。

“立德树人”需要有具体的平台作为“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众多的载体平台中,课程是最为重要且关键的。课程思政的出现,使得“立德树人”中的“养分”分散在不同门类的课程中。从理念上来看,高等院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只是在育人层次、方式等存在差异。专业课程被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高校思政课程将不再在道德培育的领域“单独作战”,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之间的协同高效发展[2]。

(二)  课程思政是对“立德树人”的具体阐释

课程思政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在于全面提升个人的精神素养,这一新教育理念的实施,本质上是“立德树人”的一种具体阐释。

1  课程思政体现了具有育人内涵的课程建构

虽然高等院校的课程在知识建构、技能建构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是不能够离开课程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以及文化价值意义。课程思政是对学生精神世界与课程意义之间联系的深层次解读。推动学生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育人”的成效,这也是课程思政中蕴含课程建构精神的内核。

2  课程思政体现了“以德为先”的育人价值追求

课程思政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将这一对应关系定位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统一”。在个人价值方面,重视“德才兼备”;在社会价值层面,强调“小德”和“大德”的结合统一。课程思政体现了高校对于学生精神素养成长的探索,也体现了对学生思想以及行为的价值引导过程。课程思政是弘扬“立德树人”理念的新教育形式,体现了课程价值的终极思考[3]。

3  课程思政体现了“立德”和“求知”有机结合的课程发展观

课程思政的设置与实施,主要就是要将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将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重“求知”轻“立德”的教学实践进行扭转,将传授知识技能、推动学生成长与道德引导结合,从而将学生群体和国家发展、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可以说课程思政明确了高校课程的价值发展趋向,将“立德”和“求知”结合起来,实现国家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科学引导以及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体现“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开展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国东部地区某省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调研,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教学新理念,有的高校专业教师认为其等同于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简单相加,并且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多出一些“研究成果”,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及相关课题的申报。但是其所展示的教学成果和课程思政理念不相匹配,且科研成果也不能够应用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有的高校教师将课程思政简单等同于思政课,并且将“立德树人”理解为“讲思政”,而对于在专业课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理解。除此之外,有的高校教师虽然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但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在专业课教学中刻意地加上思政元素、德育元素等,使得教学显得非常突兀[4]。

(二)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缺乏协同机制

尽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育人方面的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在有的学校内部没有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合作机制,缺乏合作的协同性。笔者在运用网络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时,关于“你所在的高校是否建立基于专业课和思政课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这一问题,回答“已经建立”的占33.7%、“没有建立”的占43.2%、“不清楚、不了解”的占23.1%。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建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已经成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融合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三)  课程思政育人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

目前高校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建设还不够合理。笔者在运用网络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时,关于“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具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教学体系”这一问题,回答“是”的占56.2%、回答“否”的占31.4%、回答“不清楚、不了解”的占12.4%。从中可以看出,针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体系建设还不够乐观。有的学校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上缺乏系统性,课程建设规划布局缺乏内在联系。另外,课程思政教学缺乏实践性,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尤其是缺少“第二课堂”的相关实践内容。

(四)  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仍然存在“两层皮”的现象。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程”研究得不深不透,在课堂上“不善于”讲授思政课程的内容。一些高校以不同的形式对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侧重于学理论,没有按照不同门类的专业课程进行分类,也没有将理论培训和专业课程充分结合起来。从高校对教师的招聘情况来看,更加看重教师的学历以及对专业学科的教学能力,尽管在招聘条件上对师德方面做了相关要求,但是在具体招聘中无法进行科学的衡量,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欠佳[5]。

三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策略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思路,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  全方位建设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各门类学科中的思政课程对“立德树人”起到关键作用,要重点建设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提升思政教学水平。

1  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以“立德树人”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与根本任务,将思政基本理论、社会热点、国内外形势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并导入到思政教学内容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进行理论分析。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特别是吸收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研讨等方法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思政教师要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方案撰写等方面加强研究,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6]。

2  努力打造“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