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程专业“四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探析
作者: 吴应宁摘 要:经济工程专业通过组建跨学科复合型教学团队,开发文工交叉课程资源,对等实施经济学、工学跨学科教学。推进经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解决专业教师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经济专业课、工科专业课、跨学科交叉课和实践课这四类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中,深入挖掘每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寓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塑造于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之中,并统一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中,构建经济工程专业“四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从党建引领、教学方式更新、师资队伍保障和评价激励四个方面,建立经济工程专业“四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长期稳步推进。
关键词:经济工程;课程思政;四位一体;育人体系;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177-04
Abstract: By establishing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teams, the major of economic engineering develops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implements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economics and engineering on an equal basis.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engineering major curriculum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lve the problem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abil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uns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of four types of courses: economic courses, engineering courses,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practical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each type of course are deeply explored,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values shaping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knowledge explanation and ability training,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so as to build the "four-in-on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economic engineering majors. The long-term mechanism will be establish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party building guidance, teaching method update, faculty guarantee, and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s, to ensure the long-term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economic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four-in-one"; education system; the long-term mechanism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克服过去思政课程教育单一性、局部性缺陷,全面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途径。经济工程专业作为我国近年来设置的新兴跨学科专业,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何在跨学科教学中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培养德才兼备文工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是学术界必须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 经济工程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 经济工程专业概述
经济工程专业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其通过跨院系、跨校企合作,组建跨学科复合型教学团队,开发文工交叉课程资源,对等实施经济学、工学跨学科教学。以“经济学+”为基础,紧跟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灵活调整工程教学领域,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分析和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胜任经济、工程领域综合型岗位。2018年,在借鉴德国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国内高校首次招收经济工程专业本科生,并贯彻“新文科为新工科注入新元素,新工科为新文科提出新命题、新方法”的理念,推行经济学与工程学交叉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践,探索文工融合新模式,努力破解经济与工科“两张皮”问题。
(二)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分析
1 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进行的,形式单一,以说教为主,教学周期不能覆盖大学四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据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课效果“一般”,14%的大学生甚至认为“比较差”或“非常差”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四年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2 解决专业教师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必然要求
专业课程教师,不管是经济类还是工科类的,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培训,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较少兼顾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从而不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外部评价体系,构建激励机制,通过内外部动力与压力的结合,有助于专业课程教师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建设,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3 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根本举措
任何一个专业,不管如何建设,最终都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经济工程专业也不例外。作为横跨经济学和工学的跨学科专业,经济工程专业教育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情怀,又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 构建经济工程专业“四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经济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分为经济专业课、工科专业课、跨学科交叉课,另外包括实验课和校外工程项目实践等在内的实践课也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经济工程专业“四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经济专业课、工科专业课、跨学科交叉课和实践课这四类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中,深入挖掘每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寓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塑造于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相辅相成,最终统一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之中。
(一) 经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
经济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极其丰富,教师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经世济民的爱国情怀。
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论述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和特征,同时阐述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既要吸取西方经济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又要批判其阶级辩护性质,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历史和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如共同富裕理论、经济新常态理论、供给侧改革理论和生态环保理论等融入到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供需理论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教学内容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学生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在财政与金融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我国金融史,分析我国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阐述我国金融业发展成绩,分析其蕴藏的风险,坚决筑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安全底线,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在会计学教学中,结合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准则》,要求同学们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诚信意识[2]。在经济法教学中,通过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主要法律条文和核心思想,强化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
(二) 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
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是经济工程专业同其他经济类专业最主要的区别,其与经济专业课程教学一起构成经济工程专业教育的两翼,缺一不可。通过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思维,形成科技强国责任担当。
在工程经济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三峡大坝”项目时,自豪的介绍该项目已至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申请专利700多项,并建立了100多项高于国颁和部颁标准的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在“鸟巢”项目中,为了保证安全性,科研人员通过几千次试验最终寻找到了钢材合适的配方配比,生产出了符合“鸟巢”使用要求的我国自主创新的110毫米厚的Q460E-Z35特型钢材,并安装在“鸟巢”受力最为集中的24根柱子和柱角上,保证了鸟巢的抗震性、抗低温性和焊接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爱国情怀。
在工程造价及控制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注册造价工程师必须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教育学生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在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九江大堤决口案例,突出工程质量的极端重要性,事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3]。在建筑结构与选型教学中,宣布鸟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址位列世界十大建筑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讲述我国古代榫卯结构的原理和应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房屋建筑学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古建筑门扇上的雕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城市规划教学中,讲解城市发展中必须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三) 跨学科交叉课课程思政教学
实施跨学科交叉课程教学是经济工程专业最大的特色,也是区别于单纯经济类专业和单纯工科专业的显著标志。跨学科交叉课课程思政教学,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挖掘交叉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和工程理论与技术进行交叉创新的思维,提升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