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现状调查及分析
作者: 王敏容 程碧荣 黄钢 黄尊地 贾莉 张运华
摘 要:近年来,课程思政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学科属性差异,工科专业在课程思政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该文以五邑大学为例,开展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问题研究,探寻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便高校制定相应策略,提升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为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科专业;问卷调查;问题分析;工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172-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ade some explorations in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ubject attributes, the normative construction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the overall desig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ath and carrier, effect evaluation, security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are relatively weak. This paper takes Wu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faced by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courses,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shortcoming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engineering major, so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course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to textbooks, classrooms and mind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gineering major;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problem analysis; work suggestions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1],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共同助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思政”,而是促使各专业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2],即在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使得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既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也是一项综合的人才培养教改实践[3],高校应不断总结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梳理课程思政建设顺利推进存在的制约与阻碍,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和立德树人成效。
一 调研背景
近年来,课程思政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形成了一系列代表性课程。但由于学科属性差异,工科专业在课程思政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教学效果良莠不齐等情况。在当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克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难、成效差问题,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是高校要面对的现实问题[4]。
五邑大学构建了“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本文以五邑大学为例,开展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问题研究,探寻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实施路径,以便高校制定相应策略,提升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为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更好地了解工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论文针对高等院校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分别开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情况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提出相应工作建议。
二 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并根据不同研究对象及调查目标编制相应的调查问卷,分别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调查问卷(教学管理人员)》《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调查问卷(教师)》《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调查问卷(学生)》。在内容设计上,主要包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课程思政融入现状、对课程思政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一) 学生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16道题目,包括13道封闭性问题和3道半开放性问题,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其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度、所学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学生对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看法及满意度、期望采取的形式和相关建议等。
(二) 教师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26道题目,包括16道封闭性问题、9道半开放性问题和1道开放性问题,主要了解教师的基本信息及其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度、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现状、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存在的困难、课程思政未来建设规划及期望获得的帮助与支撑等。
(三) 教学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16道题目,包括12道封闭性问题、3道半开放性问题和1道开放性问题,主要了解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其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度、所在部门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推进活动情况及对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等。
(四) 问卷发放及回收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调查对象分别为五邑大学教学管理人员及工科专业学生、教师。学生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2 469份,其中有效问卷2 415份,有效率97.81%;教师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168份,有效率100%;教学管理人员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29份,有效率100%。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量表题进行可靠性分析,可知3份调查问卷的信度良好,可靠性较高。
三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1 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显著提升
参与调研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概念、提出背景和意义了解比例较高,98.8%的教师表示了解,其中表示“很了解”及“比较理解”的教师占比76.8%。关于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同等重要”,其占比为65.5%。关于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99.4%的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调查数据表明,课程思政理念已在教师中形成广泛共识,绝大部分教师能充分认识专业教育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 教师课程思政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为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成效,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与交流,包括自学网络平台资源(82.14%)、参加主题培训和研讨会及学习学校课程思政参考资料(74.4%)等,有51.19%的教师已着手开展课程思政教改研究,另有38.69%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准备工作。同时,大部分教师表示会从进一步收集课程思政资源(76.69%)、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75%)、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70.83%)等方面持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培训及研讨,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准备及建设规划。
3 课程思政教学符合工科专业育人目标
梳理各门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前提。调查数据显示,80.24%的教师主要通过行业典型人物及案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其原因是课程思政主要基于专业课程开展,专业课教师更容易从行业发展历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此外,部分教师以国际国内时事(77.84%)、相关专题记录片和影视片(58.68%)等素材为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纲要》指出,应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融入的思政内涵主要包括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83.83%)、探索创新精神(74.25%)、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伦理(73.05%)、大国工匠精神(68.86%)、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58.08%)、工程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53.89%)、工程伦理意识(44.31%)和人文素养与传统文化(40.72%)等。可见,该校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充分体现理学、工学类专业特色,符合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4 学生、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较高
根据学生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教育认可度较高,63.77%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很有必要,给予我积极的思想指导,使我正确待人处事”,32.96%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持中立态度,认为“听听无妨”。此外,80.83%的学生对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情况感到满意。这表明学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课程思政已取得一定的基础。关于教师对课程思政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62.5%的教师对自己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方式、方法表示满意,58.33%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效果表示满意,表明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研讨等活动初见成效,教师有一定获得感与成就感,有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可持续发展。学生、教师课程思政满意度调查数据见表1。
(二)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不足
1 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由调查数据可知,大部分教师能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点自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但仍有24.42%的教师不能自然融入课程思政或无深入开展。此外,关于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所遇困难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主要面临自身思政教育的经验和能力不足(46.43%)、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点(35.12%)、缺乏相关资源(34.52%)和课程本身难以挖掘思政元素(27.38%)等困难。面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教师目前最需要课程思政指南、教学案例等参考资料(63.1%),并希望学校能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内容形式及方法手段等方面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另有近半数的教师希望有机会观摩示范课程获得建设经验,并期望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拔及搭建课程思政学习交流平台,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持。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希望通过课程思政专题研究立项、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根据教师实际需求开展课程思政专项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