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意愿的方法探索

作者: 何雪云 魏昕 宋荣方

提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意愿的方法探索0

摘  要:课程思政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提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意愿至关重要。以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接受理论”为基础,分析个别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意愿低的原因,从一线专业课教师的角度提出提升大学生课程思政接受意愿的三个途径。每个途径下又从思政内容、融入方式及教师素养等方面给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将为高校专业课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课程思政;接受理论;接受意愿;隐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185-04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a good educational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accep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urse ideological politics for the course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the "acceptance theory"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asons for a few college students' low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course ideological politics" are analyzed, and three ways to improve the acceptance willingness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politics"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rst-line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In each way, several practical and concrete methods are give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tents of course ideological politics, integration methods and teacher quality. These methods will provide beneficial guidance for the teacher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politics".

Keywords: course ideological politics; acceptance theory; acceptance willingness; hidden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of student-centered

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首的“课程育人”在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专业教育课程除了完成课程专业知识传授之外,还需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展开。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特定课程思政融入点寻找途径和课程思政点融入方式上[1-2];较少关注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意愿如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仅有少量文献通过问卷和模型分析研究了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意愿和满意度等问题[3-4],研究表明目前个别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意愿偏低。已有研究论文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给出了一些建议,但是这些建议过于笼统,对一线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指导不够具体。

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每年面向我校相关工科专业约2 000名学生开课。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起步较早,于2021年5月获得首批“江苏省本科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通过学习心得和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虽然绝大多数是正向反馈,但同时部分同学也给出了负面的反馈。问题表现在个别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意愿偏低。这促使我们开始反思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去探索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度的方法,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本文从高校一线专业课教师的角度,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学生反馈结果分析为基础,分析个别大学生课程思政接受意愿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多个切实可行的提升大学生课程思政接受意愿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将对专业课程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  个别大学生课程思政接受意愿低的原因剖析

2020—2021年第二学期一名学生在课程思政的心得体会中写道:“老师上课讲的这些思政内容,我的耳朵会自动屏蔽,上课到现在讲的思政方面的内容啥也没记住,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还有同学认为思政只需要通过思政课进行就可以了,专业性强的课程融入思政内容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2021—2022年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课程相关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答卷906份。关于高校思想教育对学生行为和思想影响程度的问题,选择非常有影响的人数仅占31%,5%的同学选择了“完全没有影响”。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个别同学对于课程思政的接受意愿偏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接受理论”[5]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效果主要受接受客体内需、接受环境状态和接受中介素养的影响。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课程思政教学,接受客体即大学生,接受环境主要指课堂,接受中介即教师。从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出发,基于“接受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归纳了以下三个造成个别大学生课程思政接受意愿偏低的原因。

(一)  大学生抵触“说教式”思想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理性思维不断发展,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强。他们已不像小孩那样会机械地接受传递的教育信息,并被动地形成或转变为某种态度。采用一厢情愿“灌输”的思想教育会造成大学生的强烈抵触。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起步阶段,由于教师经验不足,课程思政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比较直白,“说教”的味道较浓,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  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感知价值偏低

感知价值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价值的主观认知。技术接受模型认为感知价值的重要体现是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期待和学习积极性。文献[3]的分析研究表明,感知价值低是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意愿低的首要原因。我们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内容无用和无趣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抵触。使学生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课程思政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同时也说明教师在思政内容的选择和思政点的融入方式上仍存在问题,还需要改进内容与方法来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收获感。

(三)  大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挤占专业课课堂学习时间

在各高校不断压缩学时和学分的大背景下,专业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时间日益减少。同时,学生对于学好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尤其是考研课程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一部分同学希望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获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认为思政元素的融入则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为了全面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各高校必须落实“两个所有”的要求,即所有课程都贯彻育人理念,所有任课教师都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因此,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课堂是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这部分学生的顾虑为所有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不影响课程专业内容教学的情况下高效融入课程思政。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教师对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式的创新,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  提升大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接受意愿的途径

针对上节分析的大学生课程思政接受意愿低的原因,以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经验和反思为基础,本节提出可提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意愿的三个途径。每个途径又分别从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教师素养等方面给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

(一)  在教学各环节充分彰显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特性

大学生对“说教式”课程思政教育的抵触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过于暴露,未能在各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课程思政为隐性教育的这一特点。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6]”如果专业课教师真的能够将课程思政做到“润物细无声”,就不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下面我们将从思政内容、融入方式及教师素养三个方面给出增强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特性的具体方法。

1  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求精不求多

要使课程思政达到“如盐入水”的境界,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本身应密不可分,只需只言片语就能实现专业知识的讲解到课程思政内容的无痕过渡,二者完美融合。符合这个条件的思政内容便是优质的课程思政融入点,它不会让学生感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割裂,也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真正让学生反感的是与专业内容关联度低、需要绕很多弯才能将二者关联的牵强附会的思政融入。课程组在2021—2022年第一学期课程结束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一道关于学生对不同类型思政融入点接受情况的多选题,结果如图1所示。从结果可看出,与课程内容本身及其应用密切相关的思政融入点最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如由课程内容引申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思政融入点,学校就不能在“量”上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曾经听说过,某高校要求教师节节课都要有思政。这种做法是很欠妥的,对于思政点“量”的追求势必会拉低思政融入点的质量,低质量的思政融入点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2  教师对课程思政只做不说

为了更好地隐藏教育意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去多做课程思政相关的事,而不要直白地告诉学生我们要进行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初期,我们课程组将思政融入点的内容单列在一张PPT上,并显著地标上“思政融入点”的字样。因为有教师认为既然课程思政是必选项,也会在学生评教中考核该指标,所以建议将“思政融入点”的字样保留在PPT上,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学生我们的课程确实开展了课程思政。这样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特点,弄巧成拙,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有学生在课程思政的心得体会中提到:“思政内容单列一张PPT非常奇怪,很生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通过语言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相关知识的讲解中,避免刻意通过文字和语言强调进行课程思政。另外,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环节也要尽量避免意图过于直白。是否需要让学生在结课后反馈课程思政学习心得,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特点及不过分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我们不建议专门针对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反馈学习心得,合适的做法是在结课的问卷调查中适当设计若干道与课程思政内容和教学形式相关的问题,题干和答案中尽量不要出现课程思政的字样。后期,本课程组取消了学期结束让学生提交课程思政学习心得的要求。

3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心爱护都会在教学活动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这便是最有效的思政教育,比任何名人故事都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你认为最能影响你的言行和思想的是什么?”有34.55%的同学选择了“教师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一项,仅次于选择率为54.42%的“教师从课程内容出发总结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选项,而远高于选择率为9.05%的“教师从课程内容出发引出的做人做事道理”选项和1.99%的“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家故事”选项。教师的以身作则和示范作用之所以能够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就是因为它完全符合隐性教育的特点,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师主动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有利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而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更能强化教师示范作用的育人功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