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 张华 姜兰婷 潘宇轩
摘 要:人口是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紧密相连,具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资源与特征。加强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离不开教学设计的支撑。该文基于人口地理学的内容体系和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提出全程融入、案例支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思路,构建人口地理学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重点案例,探索思政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期增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口地理学;教学设计;思政元素;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193-04
Abstract: Popul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eographical elements, and Population Geograph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human geography,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practi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Population Geography has the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opulation Geograph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Based on the content system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whole process infiltration, case support and student-centered construction, constructs the content syste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combined with the key cases in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Population Geography will enhance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opul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eaching practice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是在所有课程中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3]。课程思政通过将知识传授与育人价值有效结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能够拓宽各学科的育人功能,深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是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5]。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
人口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地理学本科教育中的专业课。由于人口地理学是人口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强烈的社会科学属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紧密[7],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地。人口特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是理解人口国情的重要方面,贫困人口、人口老龄化、人口城镇化等都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8]。人口分布特征、人口流动特点、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9],也是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重要方面,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环境观的重要途径。
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的主要研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10],多以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价值和意义作为研究主题,更倾向于理论的研究[11],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实践性质的研究文献数量偏少。在理论支撑的前提下,应更加注重教学实践领域的研究。地理专业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是课程思政的最佳载体[12]。因此,深入挖掘人口地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人口地理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对促进学生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资源环境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
一 人口地理学的内容体系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一) 人口地理学的内容体系
人口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是重要的人文现象,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的空间属性的科学,以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增长和构成、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地域特征和空间差异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是人口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促进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人文地理学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与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并列。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是从空间视角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的独特研究内容,对人口分布和迁移的解释又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人口分布和迁移的空间结构及其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人口地理学的传统研究主题[13],构成了人口地理学内容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镇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力人口等的分布[14]。产生人口分布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及其发展变化,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从而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对制定区域人口政策、实现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人口地理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15]。
人口迁移是当前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相类似,人口迁移在中国人口地理学者的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人口迁移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16],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17]。深入研究我国人口空间流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准确把握未来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对实现人口区域分布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18]。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也直接作用于环境[19]。目前,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已经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逐渐开始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果要摆脱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方面进一步探讨不同时期和区域的适度人口容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更好地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依存关系[20]。
(二) 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作为包含丰富思政元素的高等院校地理学科的专业课程,人口地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将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扩充学生的头脑,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具体来说,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方面,一是要理解人口在地理学研究和城乡规划实践中的重要性,包括理解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了解国内外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二是要掌握人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转变过程,理解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掌握人口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掌握人口迁移的理论解释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掌握人口预测方法并能在城乡规划实践中加以运用,理解人口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方面,基本具备分析当今城市与区域发展中人口问题的能力。理解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现状特征,能够对当前与人口有关的资源环境、城镇化等问题进行分析,能够综合运用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所学知识提出解决区域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对策。
德育目标方面,理解中国的人口国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环境观等,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掌握中国当前的人口增长趋势和人口流动的新特征;理解计划生育、延迟退休、新型城镇化等人口相关政策;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的影响;了解贫困人口的分布、脱贫攻坚的过程以及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 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 全程融入
在全部教学章节、全部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适时加入思政内容,做到思政教育的全程融入。一方面,在明确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梳理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搜寻思政素材和案例,明确每一章内容的育人目标和思政主题,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做好人口地理学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和更新优化。另一方面,将思政教学内容落实到教案和课件制作等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作业训练及教学研讨等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