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证研究
作者: 崔久军 王美玲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代表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宝贵精神品质。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大学生应当主动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为中国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是目前大学生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明显不足,多措并举方能改变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走出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困境;对外传播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01-04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 represents the precious spirits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reat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its long-term endeavor. Facing the unpredictabl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and transm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create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ransm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at present. Multiple measures need to take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going ou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 transmission difficulties; overseas transmission strategy
为了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正如《意见》所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代表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宝贵精神品质。中华民族能够百折不挠、繁衍壮大,正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精神滋养。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因此,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而且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贡献着不容小觑的推动力量[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下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将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视为己任最强劲的精神动力。因此,培养能够担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是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而制定。根据《纲要》要求,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遗余力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极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2]。
随着“中国奇迹”的创造,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但是很多国家和个人对中国的发展理念、方针政策不了解,对中国的巨大发展产生恐慌、警觉与失落,甚至别有用心地制造一些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有目共睹,中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令世人赞叹的成就,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仍不够强大,国家形象建设也还未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也指明“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和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科技、人文等领域进行交流的最重要媒介,是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资源。[3]”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途径明显增多。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2种意识形态的不同,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祖国的发展前景、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民族的命运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应是当下各个大学课堂都应做到的工作日常。因此,大学生应当主动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时应具备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以便能够助力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 调查目的、时间、对象和方法
为了客观了解当下大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实践参考,调研组于2022年3月—4月对青岛T大学2021级480名非英语专业的同学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80份,收到有效问卷480份;另外,接受访谈的同学为80位。为保证调查分析的普遍性、客观性,本研究注意调查对象涵盖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在性别上涵盖了女生和男生,在专业性质上涵盖了文科、理科、工科和商科的学生,在生源地上涵盖了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山东、江苏和河北等12个省,既有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有来自城市的学生。
二 调查结果——大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现状
首先,用英语向外国人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T校大学生中得到普遍认可。当在问卷中被问到“你觉得与外国人交流时具备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吗?”45.34%的同学认为“非常重要”,28.66%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10.47%的同学认为“一般”,而认为“不太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同学分别只占到12.52%和3.01%。由此可见,学生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存在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亟待提高。当被问及“与外国人交流时,你是否会主动向其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的同学选择“经常”,5%的同学选择“有时”,17%的同学选择“很少”,选择“从来不”的同学比例最高,占到75%。当受访者被要求写下十二生肖的英语名称时,仅有4%的同学答对超过10个(图1)。同样,对于“文房四宝”的英语表达,所知者甚少,答对率仅为7%。
针对“与外国人交流时不能主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约因素”,64.5%的同学表示“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12%的同学因为“不足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3.8%的同学表示“很少与外国人交流”,9.7%的同学觉得没必要(图2)。
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认同感,但是由于自身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能力所限,无法担当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
三 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 教材中缺乏专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文章
受访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课本中没有文章专门介绍中国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尽管每个单元会有一个汉译英翻译练习针对中国某个方面的知识进行练习,但是因为课时所限和教师授课方式的不同,大部分同学(64.7%)表示该部分内容往往被留作课后作业,并无讲解或者老师并不对该部分练习做硬性规定(4.5%)。
(二) 课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
大学英语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播中国文化能力、能够用中国眼光学习和分析西方文明的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但是一方面正如胡文仲教授指出的,没有高校把如何实施文化教学写进大纲,“教师即使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多半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文化教学只能锦上添花,而不敢喧宾夺主”[4]。大学英语课堂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分离,教师更多侧重听、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偏低。就一门外语的习得而言,语言技能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过度重视语言技能本身,而忽视与文化相关的东西,未免有失偏颇。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5]认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学习的过程,不应该将文化退变成语言学习的背景。另一方面,根据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生态不平衡,重视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不够。英语教师课堂上更多导入的是目的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而对中国元素的内容较少提及,即使提到,也往往是为了与西方文化作对比,部分教师觉得学生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没必要在课堂上过多涉及。但访谈结果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例如,问卷中有个题目关于“请写出孟子的核心思想”,能较为全面地回答该问题的同学不足1%,大部分同学只是略知一二(图3)。因此课堂上以巧妙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授课内容是非常必要的。英语课堂上的汉语“失语”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性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 考试中较少涉及该方面的内容
目前只有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内容侧重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除此之外,期末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等涉及面较广的考试中均缺乏与中国元素有关的内容。以参加人次最多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试卷中分值比重最高的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两部分(各占35%),更多涉及的是西方社会的科技、文化、社会等内容。目前考试仍是衡量大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考试的侧重点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考试中较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是导致学生对此重视程度不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深刻
例如当被问到儒家精神的“礼”时,仅有14.7%的同学能进行较全面、准确的解释。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大学生要全面、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领略深意、得其精髓,使其更好融入现代文化发展中。
(五) 与外国人交流的实践机会较少
青岛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本科期间去英语国家交流的机会不多;本校外国留学生数量有限,加上个人性格等主观原因,我校学生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因此导致部分学生以“英雄无用武之地”为借口,对英语口语尤其是用英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 对策与建议
(一) 重视教学过程
从大纲修订、教材编写到考试要求,都应当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明晰化。大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性纲领,是学校教育的风向标。大纲的修订既反映出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状况、社会变化和时代变迁。目前我校响应国家号召,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顺应时代需求的正确举措,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内容,进行主题拓展,采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教学方法,主动引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增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在习得语言技能的同时学会如何处理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考试要求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然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不是以“我”为中心或者排斥其他文化,西方节日、科技发展、著名人物故事等是具备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观的人才所必备的知识储备。英语教学中强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纠正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避免只有西方文化的输入,却没有中国文化的输出。国际化人才必然应当承认文化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树立文化自信、了解文化差异,用客观、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间的交流,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世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