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形成与应对策略
作者: 冯琳琳 李丽荣 张乐琳 郑炳心摘 要:“空心病”是由价值观缺陷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在高校中有着庞大的“患病”群体。“空心”状态下的个体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甚至出现强烈的自杀意念,对个人成长及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破坏性。教育功利化强调把教育作为追逐利益的手段,并依据功利的原则对教育自身结构进行重新建构,使效益和效率最大化。过度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势必造成教育走向功利化,教育功利化架空“全面发展”,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着“空心病”的酝酿和发展。帮助大学生走出“空心”状态,应破除教育功利化,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坚持以人为本,理性认识教育的价值,完善育人体系,进而消除功利性教育这一“空心病”产生的土壤。
关键词:空心病;生命意义感;价值观;教育功利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15-04
Abstract: "Spiritual absence" is a psychological obstacle caused by the defect of values, and there is a huge "sick" grou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dividuals in the "absence of spiritual pursuit" state have a strong sense of loneliness and unconsciousness, and even a strong suicidal ideation, which is immeasurably destructive to 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utilitarianism of education emphasiz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used to pursue interests, and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utilitarianism to maximize benefits and efficiency. The excessive pursuit of the utilitarianism of education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utilitarianism of education. The utilitarianism of education overhead all-round development, ignor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will promote the brewing and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absence".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out of the "spiritual absence", we should break the utilitarianism of education, let education return to the education standard,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rationally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n eliminate the soil of the "spiritual absence" of utilitarian education.
Keywords: spiritual absence; sense of life significance; sense of worth; utilitarian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学生常常“内心空洞,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力”,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甚至是自杀行为[1]。伴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空心病”这一概念出现并引发热议。2016年,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在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首次提出“空心病”这一概念,用以描述大学生厌恶学习、生命意义感匮乏的现象。徐凯文教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患有“空心病”的大学生,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真正所求,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有着强烈的自杀意愿”。可见,“空心病”对个人发展的阻碍性和对个体生命的危害性不可忽视[2]。
“空心病”亦称“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该词形象概括了部分大学生因无法准确定位自我,缺少对自我需求的正确认知、缺乏持续奋斗的动力而表现出迷茫、无助甚至想要放弃生命的现实问题[3],最终在学业、生活等显著行为指标上表现不佳,甚至出现自杀行为。鉴于“空心病”对个体生命、个人发展产生的极具破坏性和致命性后果,对该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愈加凸显。具体而言,“空心病”现象有着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常常表现出抑郁症相似的症状,如情绪低落、快感降低、兴趣减退和焦虑迷茫等,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第二,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强烈,感到自己与他人、外界都没有真正的联系,内心空虚迷茫,不知道活着的意义。第三,需求外部认同,非常在意外界的看法和评价,注重维护在他人面前的良好形象,并为此付出很多努力,但此种行为并非自愿,因此内心常常疲惫不堪。第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生物治疗疗效往往不明显,传统心理治疗方法效果也不明显[4]。
一 “空心病”现象的诱发因素——教育功利化
(一) 教育功利化及其主要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5]。教育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能增进个体幸福和社会利益,客观上具有功利性。追求教育的功利性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但若把教育只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当作经济系统一样经营,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则容易被忽视,使教育目标、内容、评价等走向异化,禁锢在效率的铁笼中[6]。功利化将物质利益的追求或者说眼前利益的追求摆在第一位,轻精神追求,忽视长远发展,也是实用主义思想的一种扭曲[7]。教育功利化则是教育依据功利的原则来完成对自身结构的重新建构的过程,最终教育具备了某些功利的形态[8]。在催生“空心病”现象的复杂因素中,教育功利化难辞其咎。因此,以教育功利化为研究视角切入,旨在针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进行归因分析。
教育功利化实质上是参与教育主体的一种价值取向,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育推向功利化的状态,本文主要从参与教育的主体各要素来描述教育功利化的表现。首先是学生家长对教育功利化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学生家长对教育工具价值的追求,以及家长们对教育的高度关注和期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知识改变命运”“一切为成绩让路”成为家长们的共识。家长们往往会将自己对教育的期望强行灌注在孩子身上,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孩子的意愿得不到合理的尊重。家长们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好成绩,将教育作为改变孩子命运的重要砝码,教育的工具价值掩盖了教育的内在价值。
其次是学校对教育功利化的追求。部分学校为了所谓的排名,通常会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学成绩上,把教育的原初价值搁置,忽视了教育的“育人”价值。为了获得声誉和绩效,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框住教师、约束学生,磨灭了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将优质资源聚焦于“有前途”“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对那些升学希望渺茫的学生有所忽视甚至是放弃,这与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与此同时,教育评价标准一元化和教育内容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唯成绩论倾向,过分地重视考试成绩。这样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另外,教育内容的窄化也是不可忽视的,考试考的就使劲学,反之则弃置不学。
再次是教师对教育功利化的追求。当前,部分教师一方面受到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薪资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教育内部种种政策的束缚,从而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质量往往通过检验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来衡量。因此,学生的成绩是教师的薪资水平、工作绩效、职称晋升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据和考核内容。一旦教师的评价考核聚焦于成绩,那么就会迫使教师将真正的关注点外化,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会注重追求高效。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可能会强调死记硬背、急于求成,较多采取灌输式教学。虽然短时间内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但是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是国家和社会对教育功利化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外在功能的追求。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社会工程,虽然教育理应具有这些功能,但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就会导致教育的极端功利化。教育曾被认为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产业部门,强调教育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服务[9],这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上都有所体现。
(二) 教育功利化诱发“空心病”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教育陷入形式化和功利化之中,功利畸形的价值观驱使下的教育会失去自身的本来价值,难以凸显人性和人文色彩。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文化原因,其中,历史文化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观点,个人接受教育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获取功名利禄。从“学而优则仕”,到“学也,禄在其中矣”,再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不体现着教育的目的,甚至通过教育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我国目前关于“学”与“仕”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一部教育学论著《学记》中明确提出学习的目的就是做官,直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建立,自此读书与仕途的链接正式形成,在之后的1 300多年里,这一联系更是不断得到加强,影响着当今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于是,就出现了“唯分数论”“学历至上”的教育功利化的现象和行为。人们都渴望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忽略了教育过程中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应当是受教育者在自然状态下发自内心的向学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是自愿的,而非外在因素的强迫。然而,当下的教育却承载着较多的社会压力与负担,教育的原初价值和本质发生了偏离。教育成为人们升迁晋级的助推力,成为社会筛选人才的标尺,成为人们通向上流社会的阶梯。教育的本质不再是出于生活的内在需要和内心的渴望,而是出于对外在符号与荣誉的追逐,使其成为了对物质追求的载体,从而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教育价值工具化、教育本质偏离等,这必然会造成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贫瘠,丧失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导致个体生命意义感匮乏和价值取向功利化,这也是大学生“空心病”的根源所在。
教育功利化背离了“教书”以“育人”的教育宗旨。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从家庭教育,都没有给予个体心理素质很好的锻炼和教育。在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之下,学校和家长就只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其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完善。“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分数低就是坏学生”“高考就是指挥棒”“分数就是目标”,家长、学校和社会三者对此达成了共识。成绩好就能直接兑现现实的好处,因此,学生为了取得优秀的成绩和获得外部的认可,也是为了妥协,不得不放弃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生活体验,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考试和升学上,满足父母师长的期待。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教育必然会出现一种“为考试而教育,为分数而教育”的现象,导致学生缺乏生活热情,缺乏对社会、人生的自主思考,过着被扭曲的、单调的、片面的,甚至畸形的生活。长期以来按照父母师长预定轨道前进的大学生,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方向性”指导,往往会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时常会有“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到底想要干什么”等困惑,长此以往便会陷入强烈的空虚状态,同时伴有焦虑和负罪感。换言之,生活的空虚迷茫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便逐渐陷入“空心”状态。此外,学校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在课程的提供上往往更偏向于那些能够迅速带来实际效益的实用型课程,而那些不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德育型课程则被忽略,教育的人文色彩逐渐褪色。总体来看,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个体良好的生活体验,还是生命存在的意义,甚至于所有的活动都必须让位于知识性的习得活动,这为“空心病”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归根结底,教育功利化培养出的是人格意义上虚无的人,他们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不明白自己的真正诉求到底是什么,找不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