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探究

作者: 夏新蓉 郭雅颜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推进,各高校国际学生数量由规模扩张转入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阶段。农业类大学国际化办学起步较晚,在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矛盾问题。该文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分析得出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存在汉语水平低、生源质量不高、管理矛盾突出和培养方案不完善等问题,并从营造沉浸式汉语学习环境、分层分类制定选拔标准、用好特色资源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以期为其他同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学习问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10-05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every university has shifted from scale expansion to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starts relatively late, and there still exist certain contradictory problem in education management. Taking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uch as low Chinese level, low quality of students' source, prominent management contradictions and imperfect training program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creating an immersive Chines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mulating selection criteria by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and making best use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ideas for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other similar universiti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learning problem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农业技术。农业类大学作为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重要源头,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农业大国学生留学的热门选择,肩负着培养农科专业国际学生的重要使命。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类大学顺应时代潮流,纷纷开始向国际化办学拓展转型,培养了众多“知华、爱华、友华”的农科类国际学生,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化交流合作,并在一些技术领域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国内优势院校国际化办学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类大学国际化办学起步晚、经验少、规模小、优势弱的问题比较明显[1]。因此,要精准掌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优化改进教育培养方法,以实现农业类大学国际教育在新时代、新机遇下的高质量突破式发展。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老牌农业类大学,是全国首批有条件接受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可作为研究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典型样例。

一  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主要特点

2016年,国家推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协调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和人才培养培训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提供大力支撑。农业类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推进国际化办学,国际学生人数逐步增多,特别是在国家政策激励支撑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成为主要国际学生群体。国际学生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群体,既有普通学生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农业大学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特点。

(一)  生源地趋同、文化背景多元

农业类大学由于农科专业优势,国际学生一直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一步扩大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规模,国际学生生源地呈现出较强的趋同性。但从文化背景看,这些学生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等不同地域,身处不同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国际学生在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国际学生90%来自巴基斯坦、加纳、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尼泊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籍学生占总人数的66%,加纳籍学生约占总人数的15%;99%的国际学生有宗教信仰,并区分为6种不同宗教;学生的母语或官方语言主要有20种,反映出生源文化背景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多元性。

(二)  数量规模小、增长速度快

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汉语水平、体验中华文化、提升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与就业竞争力[2],综合性大学和语言类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医学、工科等专业是他们的主要选择[3]。这些高校通常国际学生人数较多,常年保持在千人以上。农业类大学在校国际学生人数均不足500人(各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数量如图1所示),有的甚至不足100人,相比之下,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呈现出规模小的特点。

为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各高校都在努力扩大国际学生规模,因此,近年来国际学生数量增长较快。2022年,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国际学生有270人,从学历层次上看,主要为研究生,占总人数的70%。与本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相比,国际学生占总人数的比重不足1%;但随着四川农业大学国际化办学的快速推进,2019年新冠疫情以前,国际学生新生人数较2018年同比增长70%,增速较快,2020年后受疫情影响,虽然有所下降,但数量上整体保持平稳。四川农业大学2018—2022年国际学生新生人数情况如图2所示,2018—2022年国际学生人数情况见表1。

(三)  汉语水平较低、基础知识薄弱

相较于欧美国家招收国际学生的英语要求,我国对招收国际学生的中文要求相对宽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仅对就读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的学生做出了中文能力要求,对英文授课专业的学生没有中文能力要求。现实中,农业类大学一大部分学历生都选择英文授课专业,而非学历生本身就不要求汉语水平,因此,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以四川农业大学2021级94名新生为例,23名预科生中大部分经过短期汉语培训,达到HSK1级水平;69名研究生中有10%的学生达到HSK4级水平,90%的研究生汉语基础为零;2名本科生汉语水平则均高于HSK4级。此外,由于不同国家教育条件、要求不同,不少国际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上还不够扎实、基础较薄弱,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较吃力。

(四)  学习目的性强、专业倾向鲜明

就读于农业类大学的国际学生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学校的优势学科。从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国际学生的数据统计看,接收国际学生较多的学院为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这3个学院的国际学生人数超过学校国际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在国际学生选择的41个专业中,41名就读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专业与耕作学,占总数的15%;45名学生就读动物医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占总数的17%;32名学生就读植物病理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生态学,占总人数的12%。他们学习这些专业,主要考虑因素是符合本国国情、解决现实问题和回国后就业优势。因此国际学生大部分选择学校优势学科,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二  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学习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农业类高校通过扩大资助规模、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逐步优化学生类别和层次结构等方式,提高国际学生总体水平和教育管理质量效益,但在生源质量、文化基础、教学管理和课程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汉语水平相对较低

语言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意愿、努力程度、热爱程度4个方面[4],而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仅预科生有强烈的汉语学习动机,本科和硕博生重心在专业课而轻中文课,学业目标与汉语关联度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汉语水平提高慢。国际学生多来自同一国家,经常结伴而行,形成稳定、单一的社交环境,失去与目的语进行反馈式接触的机会和条件,课余语言环境弱,缺乏语言交际,表现为听不懂、说不出、考不过,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同时,汉语水平较低问题还表现在通用汉语和学术汉语差距较大方面,农林类学科专业性强,书籍和期刊文献中涉及大量专业词汇和术语,即使是汉语水平很好的学生也表示艰涩难懂,而学术汉语本身比较枯燥,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语言问题更为突出。

(二)  生源素质良莠不齐

调查研究发现,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在科研能力、学习成绩、道德品行、身体素质和沟通交流等方面个体差异较大,素质好的学生能迅速适应中国学习生活并参与重要课题研究,而较差的学生则出现挂科多难毕业、违纪被处分的情况。分析原因,一是受生源地教育质量影响大,农业类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当地基础教育薄弱,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生活技能等素质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要弱一些;二是受招生工作矛盾制约明显,各高校招生渠道窄、招生宣传力度小、招生队伍专业化程度低以及招生审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制约生源质量提高;三是受各层次学生选拨标准限制,在招生录取上,预科和本科项目的申请材料仅包括高中毕业证书、成绩单、语言水平等,录取标准较低,审核宽松,存在重学生数量而轻质量的问题;而硕博项目除以上材料外,还包括导师同意函、研究计划、专家推荐信,在学习能力、科研水平及团队合作等方面需接受全面考评,这就导致高学历层次生源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学历层次生源。

(三)  教育管理矛盾显著

国际学生留学中国,直接面临陌生语言环境,沟通交流不畅,理解学校管理要求有难度;面对新的管理制度,适应周期长,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矛盾大;独立自主意识强,集体意识和服从意识弱,因此在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上有明显矛盾。出现矛盾,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有研究表明,国家间文化距离越大,文化隔阂越大[5],农业类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学生居多,所在国家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不同、行为习惯和认知观念有差异,因此出现较大的文化隔阂和文化冲突;另一方面是管理制度比较粗放,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较为注重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性规范,在“趋同化”的主流教学管理理念下,对国际学生的管理采取简单“统一化”和完全“中国化”,缺少个性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忽视了国际学生的需求,出现国际学生边缘化,造成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矛盾突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