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休学心理过程研究

作者: 刘世勇 李海涵 王俊 吴和鸣


摘  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心理障碍学生休学的心理过程,并构建休学心理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心理障碍学生休学心理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反思—抉择—探索”的过程,休学实质给学生提供“反思—探索”的空间。通过反思,心理障碍学生对自我与环境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并通过探索重构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看似被动的休学,有着深刻的内在主动性。教育工作者需要转换对休学的刻板观念,更加重视、珍视学生的内在智慧与力量,引导学生正向看待休学选择。

关键词:心理障碍;休学;心理过程;扎根理论;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23-05

Abstract: With the Groundtheory approach, thispaper analyzed and re-constructed themental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for theirmedical leave of absence(MLOA).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ental process of MLOA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was a reiterative process of "reflecting, choosing and exploring". MLOA, in essence, provided these students a space for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Through reflection,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were allowed to re-conceptu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environment and even re-construct it afte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The seemingly passive choice of MLOA has actually strong indication of proactivity. It is necessary for educators to shift their stereotypical perceptions towards MLOA, value/treasure students' inner wisdom and strength, and guide students to treat MLOA positively.

Keywords: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medical leave of absence; mental process; Grounded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16.54%的学生存在轻度抑郁风险,4.94%的学生存在重度抑郁风险;有38.26%的学生存在轻度焦虑风险,4.65%的学生存在中度焦虑风险,2.37%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风险[1]。近年来,受新冠疫情防控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焦虑、心理异常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2]。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休学治疗或调节成为常见的处置方式。

休学对心理障碍学生心理的影响存在一系列复杂的“中间过程”,对于复杂的心理状况,问卷调查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其真实想法,以及想法背后的意义世界。因此,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心理障碍学生休学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前未作任何理论假设,秉持开放的态度对一手资料进行经验概括,在此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并通过概念间的联系构建起相关的社会理论[3]。这种从资料中产生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发现逻辑而非验证逻辑,与本研究要开展的探索性工作相吻合,有利于深入剖析心理障碍学生休学心理过程。

本研究将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普通心理问题学生统称为心理障碍学生,探究其休学心理过程的变化,为高校指导学生、家庭更有效地发挥休学对恢复心理健康作用提供理论参考,进一步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一  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访谈过程

本研究以湖北某高校心理障碍休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抽样策略”遵循“非概率抽样”原则,在具体抽样方式上使用了开放性抽样和定额抽样的方式。访谈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2022年9月访谈了当年秋学期复学学生28名,访谈对象编号为F1~F28,了解其基本信息,特别关注诊断情况、休学时长、治疗情况及获得支持情况等,根据学生反馈进一步确定了访谈提纲。第二阶段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深度访谈了其中8名学生,访谈对象编号S1~S8,访谈人数依照理论饱和度原则执行。受访者诊断、休学与治疗情况见表1。

(二)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对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前与受访者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确保受访者知晓并接受访谈内容。每次访谈用时40~60分钟,严格遵守“尊重、行善、不伤害、保密”的原则。在预访谈阶段,研究者逐渐提炼、聚焦研究问题,形成了结构化访谈提纲。

数据编码是贯穿始终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研究活动,是与访谈交替、反复进行的,主要依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式对F1~F28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S1~S6的访谈资料用于进行编码分析和模型建构,S7、S8的访谈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的检验。

二  结果

(一)  资料编码

开放性编码阶段。主要是对资料概念化的过程,对意义相近的资料表述进行概括和归类。本研究对受访者的原始访谈内容进行逐行逐句编码,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在尽量满足本土化的前提下,经过反复比较、整理、归纳和进一步抽象化处理,确定了“压力”等18个范畴(表2)。

主轴编码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对开放性编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提炼出更高一级范畴的过程。通过对18个范畴进一步抽象化处理,归纳形成“自我状态”等9个主范畴(表2)。

选择性编码阶段。选择性编码是在已有范畴和主范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核心范畴,使其具有统领性,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进行对原始资料、概念标签和范畴的回溯检验和分析。通过多次反复,最终确定3个核心范畴为“反思”“抉择”“探索”(表2)。

利用预留的S7、S8访谈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的检验。具体方法是:对S7、S8访谈记录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观察是否有新的范畴出现,主范畴和核心范畴是否已经饱和。经检验发现,“压抑”“无力”等18个范畴已趋于饱和,没有发现新的重要类属和关系,9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构成范畴,即由18个范畴抽象产生的9个主范畴也趋于饱和;由此可知,编码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在对“反思”“抉择”“探索”3个核心范畴和“自我状态”等9个主范畴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后,得到如下心理障碍学生休学心理过程理论模型(图1)。

(二)  模型分析

1  反思:重新认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障碍学生的休学选择,启动了反思的过程,反思的核心在于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重新认识。

反思始于对“自我状态”的察觉,学生在休学前已经处于明显的“压抑”和“无力”状态:“最大感觉就是非常累,接着有点力不从心,然后特别特别焦虑”(S2)、“那段时间基本上好像天天哭”(S3)、“主要是我也不想学习,不是很想做,什么事情都不想”(S4)。

在对“自我状态”有察觉的同时,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与体验是“压力”和“无助”:“这个紧迫的学习环境”(S1)、“在学校就一直被很负面的情绪给包裹了”(S2)、“情感的压力,加上学习的压力”(S5)。他们有深深的“无助”感,感受不到环境中存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当时觉得世界都是黑暗的,感觉没有光亮什么的”(S3)、“当时想的是可能我的余生可能会很悲观地活着”(S5)、“慢慢地深陷,一直往下沉”(S5)。

学生反思主要体现在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反思,在“压力”和“无助”的环境里,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是“疏离”的,和环境缺少链接和亲近感:“感觉那一段时间就是比较孤独”(S5)、“跟周围所有的人都不联系……处于一种不想交流就不交流的过程”(S3)。进一步就会选择“回避”这个环境:“方方面面就是说应付不了这样的生活,所以后来我就会选择逃避”(S2)、“我在学校就有点待不下去了”(S5)。

反思过程让心理障碍学生将重心放在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上,在自我和环境互动过程中,重新看待和理解自我和环境的关系。在休学过程中,环境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切换,带着对环境的期待和预判,学生接收到与期待和预判不同的现实感受,改变着自我和环境的互动方式,也不断带来自我和环境关系的改变,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从关系的视角看待自我和环境,反思和重新认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2  抉择:面对冲突的自我调整

心理障碍学生在决定休学时和休学期间,伴随着不断的“抉择”,而每个“抉择”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内心冲突。在决定是否休学的过程中,前期积累的冲突更加集中,也显得更加激烈。“两难”是冲突的核心特征,进还是退、坚持还是休学难以抉择:“我准备休学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不要着急,停下来好好想想,但实际上当你真的停下来的时候,看到别人在往前走非常焦虑”(S2)、“其实下这个决定(休学)是挺艰难的……在家里前半年是比较纠结和煎熬的”。(S3)在“两难”中,做出一个“无奈”的休学决定,这个“无奈”的选择,有“不得不”的接受,更有在彼时退无可退的坚定:“(去看病)当时其实是有点不情愿的,有点抵触的”(S3)、“既然在现阶段不能让自己更好地支撑下去,我觉得停下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吧”(S6)。

“冲突”中的“无奈”选择,伴随着对目标的调整。作为主业的学习被暂时放下,“这样情况下继续学习的话,学业的效率不是很好”(S1),“当时状态实在太差了,没办法进行学业的完成”(S3)。经过反思中对自我状态的审视,“调整情绪”被放到了更重要、更优先的位置:“休学主要就是调整心态”(S3)、“想让心态进行转变,调整情绪”(S5)。在处理好情绪问题后,进而才是“恢复能力”:“先放松自己的心情,然后等情绪缓过来,然后慢慢恢复身体的状况,然后等有了学习的能力……然后继续学习”(S1)。

调整目标的过程,也交织着对策略的调整,首要的是停下来,给自己一个“缓冲”,将自己从原有的环境关系中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提供一个时间和空间来重新审视和应对:“方方面面应付不了这样的生活,所以后来我就会选择逃避”(S2)、“我觉得停下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S6)。时刻面对着冲突,在内在反复的挣扎过程中决定“自助”。“自助”的核心在于坚定地靠自己、信任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恢复:“其实一直我都是想改变自己的,一直有这样一个冲动,有这样一个趋势”(S2)、“而休学就是因为我自己还是想要变好嘛……自己心态上想要变好的话,你才可能有感觉”(S5)。

3  探索:自我和环境的持续互动

心理障碍学生在经过内在的挣扎抉择后,确定了“缓冲”和“自助”的策略,同时开始和新环境互动过程,休学启动了一个新的行动过程。这个行动过程肇始于坚定“自助”后的“自我支持”,让其有坚定的“信心”和相应的“计划”去开始和环境的互动:“我可以慢慢缓解过来”(S1)、“至少对未来是可以有所打算、有所期望的”(S2)、“我觉得可能几个月时间就有一定的改善吧”(S6)。心理障碍学生开始进行广泛地“尝试”,包括“强迫自己正常学习生活”“通过网络查询建议”“探索各种兴趣爱好”“阅读心理相关书籍”“进行自我探索”等。通过这些“尝试”,不断努力去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直到在反复的“尝试”中,并没有达成自己调整的目标:“我发现凭自己的个人努力是没办法来缓解自己的”(S1),开始自然转向“求助”他人,这个转变不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坚定靠自己“自助”的自然延伸——能够借助外力帮助自己处理问题。“我感觉接受主要还是自己想寻求一个外在的帮助,所以这是一个契机”(S3)。“求助”的范围包括向朋友倾诉、听亲友老师的意见、找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就医服药住院等。进一步的探索也包括参与社会活动,和环境进行更多互动:“就是想要做点什么,尝试一下”(S4)。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自我和环境产生了新的关系连接,让其有了“价值感”和“自主感”体验,促使学生进一步和环境互动:“有事情可做,就感觉挺开心的,感觉自己有了价值”(S1)、“觉得做一做事情就挺有意义”(S3)、“感觉是比较有参与感,因为和很多人接触”(S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