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竞赛+导师”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研究与实践

作者: 何振芳 肖燕 马雪梅 汤庆新 龙银平


摘  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下,研究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终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本科生为目标,对传统的教与学模式进行改革,形成“团队+竞赛+导师”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剖析“团队+竞赛+导师”模式的内在机理,诠释“学习是如何发生”问题的内涵。基于布鲁姆理论与情景学习理论,该模式构建以创新实验室为管理平台,以竞赛为抓手的“四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核心体系。该模式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学科竞赛”“团队学习”“导师制”的有机融合形成优秀的教与学模式。

关键词:学科竞赛;团队学习;导师制;开放式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74-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ra of "promoting learning with competition, promoting teaching with competition,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with competition",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 with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life-long,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 is reformed to form a "team + competition + mentor"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and an analysis of "team + competition + mentor". The inner mechanism of the "model"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question "How does learning happen?" Based on Bloom's theory and situational learning theory, this model builds a core system of "four in on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with innovation laboratory as the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competi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model follows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adher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puts student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ubject competition", "team learning" and "tutorial system" forms an excell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

Keywords: academic competition; team learning; tutorial system; open learning; innovate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1]。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承载及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之一,逐渐被各大高校重视[2-3]。以学科竞赛为依托,改革原有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求异复合式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的要求[4-9]。创新创业背景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较多,然而落实到实施的主体,“老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还未形成行之有效成熟的教与学改革模式[10-11]。基于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布鲁姆理论与情景学习理论,探究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行之有效的教与学模式。通过分析“教育目标分类”“认知学徒制”“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核心概念,确定一种以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导师制团队教与学模式[12]。“团队+竞赛+导师”模式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平台,构建了以竞赛为抓手的“四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核心体系[7,13]。“学科竞赛”“团队学习”“导师制”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优秀的教与学模式,其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训练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团队+竞赛+导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  本科生“团队+竞赛+导师”模式内涵

“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14]。借鉴“团队学习”理论与“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15-20],遵循本科生群体学习心理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与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建构自主学习型“导师制”本科生团队教与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导师制+团队”的开放式学习模式将“自主学习与导师引导”“兴趣与目标”“理论与实践”“正向与逆向思维”等有机融合,借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该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有益探索,是一种适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

(二)  本科生“团队+竞赛+导师”模式特点与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科生团队学习模式有其独特的特点,不同于研究生的管理。其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自觉、自愿为前提的开放式学习模式,学生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团队,导师不能像研究生导师一样具有强制力。因此,厘清本科生“团队+竞赛+导师”模式的动力来源,搭建公平、公正以学生为主导的导师制创新型管理平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该管理平台实现团队制度的建设与团队文化的传承,形成团队成员间“生命影响生命,品格传递品格、兴趣构建团队”的团队核心价值观,增强团队凝聚力,集中团体智慧与知识积累,实现群体协作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针对“团队+竞赛+导师”模式的现状与特点,该模式的具体实施需要重点解决5个方面的问题:①学生知识背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导师监管下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和项目;②导师如何组建有效学习团队,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优点,高效完成比赛目标,避免个体学习模式下多角度思维受限产生学习畏难情绪;③团队成员如何处理好团队任务与课程体系任务之间的时间分配问题,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间的平衡点;④正常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由于知识学习时间节点与竞赛时间节点的不对应,导师如何让学生坚持自主学习,不放弃学习任务,并逐步形成“输出倒逼输入”的逆向自主学习思维;⑤导师在无权处分学生,缺少“硬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如何管理好团队,提升团队凝聚力。

(三)  本科生“团队+竞赛+导师”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

“团队+竞赛+导师”模式(图1)以创新实验室为管理平台,实现团队、竞赛、导师的有机融合。首先,团队学习模式是一种“合作、研讨”互动性学习模式,该模式让学生在团队交互中优势互补,多角度思考,多层面协作,防止学生因单兵作战思维和视野受到知识背景的限制走进死胡同,创新在交流与协作中产生火花。其次,学科竞赛可激励学生跳出书本求知,防止虚拟项目导致学生缺少思考项目意义及深入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防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课堂讲解内容兴趣不大,教学效果欠佳的弊端。同时,借助竞赛任务采用“输出倒逼输入”的逆向学习思维模式让学生从被动适应转变为自主学习,学以致用。学科竞赛的实时成绩反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传导路径。最后,导师借助学科竞赛目标任务引导学生组建团队并完成学习任务,团队在完成比赛的过程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并通过最终比赛结果验证学习成果。该模式既是一种团队学习模式也是一种翻转教学方式,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增强,老师角色从主导变为辅助引导,课程教学过程从封闭式结构走向开放式结构。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体会自学的价值及自学的成就感,形成自学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三者的有机融合很好地诠释了情境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认识——“学习是一个参与情境的过程”,诠释了“学习是如何发生”问题的内涵,揭示了“团队+竞赛+导师”模式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内在机制。

二  本科生“团队+竞赛+导师”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核心体系构建

“团队+竞赛+导师”模式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竞赛为抓手构建“四位一体”培养核心体系。该体系包括:①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导师制梯队培养管理体系;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建立以“自主—兴趣—动机”为标准的创新团队选拔体系;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建立以“基础—综合—实践—创新”为过程的创新团队递进式长线培养体系;④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建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激发与锻炼体系。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平台基础上,围绕以上4个核心体系设计“团队+竞赛+导师”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形成“四位一体”保障措施。

(一)  导师制梯队培养管理体系

通过管理理念的改善促进大学生团队学习者能力提升是团队组织管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在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导师制梯队培养管理体系中,团队指导老师为总负责人,由导师及团队学生总负责人组成核心层,每个团队选派竞赛项目负责人为团队组长。团队学生总负责人由老队员推选,新队员投票,并经指导老师考察通过成为正式总负责人,“以老带新”形成导师制梯队培养管理体系。

(二)  创新团队选拔体系

在以“自主—兴趣—动机”为标准的创新团队选拔体系中,由组长提出组队条件,组长与组员双向选择,自愿组队,减少团队合作磨合期。每位团队成员都通过预备队员—实习队员—正式队员—项目组长的选拔过程。每位正式团队成员都有半年的预备期,预备期学习了解不同组别竞赛项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听老队员竞赛项目报告拓宽视野。团队成员在预备期思考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半年内根据自愿原则加入团队,并可随时选择退出团队。此选拔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在交互中学习提高,也有利于自主学习内驱力的形成。

(三)  创新团队递进式长线培养体系

在以“基础—综合—实践—创新”为过程的创新团队递进式长线培养体系中,按照专业特点划分。第一个阶段:大一新生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平台,在导师引导下组织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了解竞赛平台,开拓视野,选择感兴趣专业方向(约3个月时间)。第二个阶段:选择专业综合性较强但相对容易的短赛程综合性比赛项目(约6个月时间),此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从竞赛任务出发,“输出倒逼输入”的逆向学习思维方式,让学生初步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方式,防止团队成员产生第三阶段因解决复杂问题无从下手的畏难情绪,从而放弃比赛。第三个阶段:选择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综合性复杂研究课题与比赛项目(约1~2年时间)。第四个阶段:对比赛涉及相关理论、实践等进行总结、归纳与提升,撰写软件著作权、专利、论文等,进一步形成创新成果。递进式长线培养体系遵循终身教育的理念,符合人类“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旧知新”的知识与能力认知发展规律,将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结合,实现团队成员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融为一体,达到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继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