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堂融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作者: 陈蕊 邵玮楠摘 要: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传统的单一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效性上不尽如人意。为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在史实与理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教学与形象教学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实践教学、现场教学和革命影视经典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形式,最终形成理论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三堂融合”的教学新体系,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提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堂融合;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70-04
Abstract: For the cours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single indoctrination at classroom is not satisfactory in term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pertinence and affinity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and theory, history and reality,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image teaching, we have the cre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n-site teaching and classics of revolutionary movie and TV drama into the innovative form of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We finally form a new teaching system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main classroom, social classroom and online new classroom, which can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ain points" in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Keywords: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fusion of three classroom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承担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在既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传统的单一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效果上暴露出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可通过推进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衔接,构筑理论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三堂融合”的思政教学新体系,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鸣,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一 “三堂融合”的教学理念与思路
本文研究的“三堂”是指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主课堂、实施实践教学的社会大课堂和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网络新课堂,目标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树立“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理论需求、现实需求和自身专业背景、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与反馈,注重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和丰富的社会资源,改善教学策略,实行翻转课堂、混合课堂、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以“三堂融合”为理念,纲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历史认同、历史思维与时代担当为基本目标,在教学思路上有以下思考。
(一) 坚持史实与理论结合的原则,采用“专题式”讲授,突出重难点,增强课程思想性和理论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与历史思维
由于中学阶段中国近现代史为必修科目,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大学阶段授课中继续进行历史过程的讲授显然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因此“专题式教学”的优势正在于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论述,避免了与普通历史课程教材的重复。通过“一个主题”(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的奋斗历程)、“两条主线”(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历程;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而进行的奋斗历程)的教学脉络,针对性地重点突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运行轨迹。重点强调大历史脉络下的事件关联,使学生增强把握历史规律、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的能力,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同时,紧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史党建学科前沿,把最新的中央精神、理论成果融入专题教学,彰显课程科学性、发展性和创新性,不断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二) 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紧扣时代脉搏,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与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纲要课程的教学也不能停留于就书本讲书本,就历史讲历史,而应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调查问卷、互动交流等形式摸排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回应与课程理论紧密联系的重大问题、热点话题等,在释疑、解惑、明理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找到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历史认同、政治认同,拓宽其历史视野与维度,让其深刻理解“历史是过去,也是现在”,进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担当。同时,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分析和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政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坚持理论教学和形象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增强本门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亲和力”和“感染力”不仅关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课堂感受、影响着课堂氛围,也是决定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积极推动理论教学与形象教学相结合,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一是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便捷和优势,选取适量时代感强、针对性强和教育价值高的影视作品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增加课程“亲和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实效。二是利用南京丰富的近代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历史寻访与现场教学,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激活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共情”、过去与现在的“共振”。三是以校史、党史资源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话剧展演、微视频拍摄等活动,促使学生在搜集资料、创作剧本、排练演出的沉浸式体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
二 构筑“三堂融合”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三堂融合”的实践主要围绕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参与感”进行,目的在于引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思辨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具体采取的创新形式主要有实践教学、现场教学和革命影视经典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最终形成理论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三堂融合”的教学新体系。
(一) 讲好红色故事,构筑情理融合的理论主课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于高校而言,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一所所学校也在栉风沐雨中与党共同成长,在其校史上深深熔铸着许许多多英雄的名字、传奇的岁月,在其血脉中流淌着红色的基因,因此,在理论主课堂中,为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及“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在纲要课程教学中融入本校红色校史的相关内容意义重大。一方面,革命先辈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可以起到对青年学子思想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本校的历史,可以拉近学生们与宏大历史叙事的距离,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笔者讲解“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时,就会提到本校参加新四军的李广(嵇仲虎)、朱克贵、胡含等先贤,其中李广当时坚持斗争在汪伪政权心脏南京周边的溧水、茅山等地,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强大的战斗力、组织力、凝聚力。同时,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的熊德邵、徐纬英、徐矶和王宇光等诸位先辈所做的大量工作也是授课的组成部分。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将思政课搬入以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场所,开展现场教学,既是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也是校内理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作为近代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得益于南京丰富的近现代历史遗存和纪念场馆,已组织教师完成和拟开展的教学点包括静海寺(南京条约)、瞻园(太平天国)、1865产业园(金陵机器制造局,洋务运动)、中山陵(辛亥革命)、雨花台(新民主主义革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红色李巷(抗日战争)、梅园新村(国共谈判)、渡江胜利纪念馆(解放战争)、南京长江大桥(社会主义建设)、金陵饭店(改革开放)和南京眼(新时代)等,实际上勾勒出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基本脉络。其中,在中山陵、红色李巷、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梅园新村、南京长江大桥、南京眼等10处的现场教学还制作了视频,供无法来到现场的同学在线上学习。由于现场教学的形式可以令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同时设身处地触摸历史的现场,因此不仅可以强化对于历史的体验和认知,也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新尝试。
(二) 构筑四大模块,打造知行合一的社会大课堂
实践教学是社会大课堂的主要呈现形式,包括“讲”“读”“行”“知”四大模块,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形式,开展实践展播(讲)、悦读经典(读)、红色走访(行)、国情调研和口述历史(知)活动,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也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展播包括演讲、微电影、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从校史、党史中发掘主题,设计讲稿、剧本,并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旨在令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查阅、分析、运用,重温历史、体悟真理、感佩革命精神。悦读经典选取一批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等密切相关的经典著述,如《毛泽东传》《西行漫记》《中国抗日战争史》《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和《习近平讲党史故事》等书,并提供纸质或电子资源,要求学生选读并撰写读书笔记,在了解、吸收最新科研、理论成果的过程中,认识历史,树立理想信念。红色走访要求学生在南京丰富的近现代史遗存和纪念馆、博物馆中寻找感兴趣的场所进行寻访,并以摄影、摄像、文字报告的形式进行记录。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收集整理了南京地区400多处相关场所地址(含165处红色资源)信息,作为学生开展寻访百年南京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南。国情调研和口述历史注重引导学生以历史视野探究历史、现实问题和家庭、家族的故事,从而通过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进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认识,感受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喜乐哀愁。
藉由这四大模块的应用,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变得更加鲜活、生动,也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寻找、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在沉浸式体验中,将理论知识与对历史、社会的认知与思考相融合,最终促成对深层次历史规律的逻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