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式

作者: 孙泊 戴敏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人”,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围绕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目标,致力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着理论和现实的一致性和融通性,理应成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式。必须科学把握二者的逻辑关系,结合专业特点、思维方法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找准着力点,科学布局、精准推进,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教育方式的有效性,构建新时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有理想有素质的劳动大军,有效应对当下多重挑战,培养契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以人的现代化助推国家的现代化。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式;人才培养;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03-04

Abstract: The key factor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people", and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based on the goal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devoted to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which has the consistency and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ality, and should become a practical way to promote Chinese moder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cientifically,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s, thinking methods and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ed people, find the right focus, lay out scientifically and promote precisely, enhance the relevance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modern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a "knowledge-based, skill-based and innovation-based"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build a "knowledgeable, skillful and innovative" labor force with ideals and quality, effectively meet the multiple challenges of the present, cultivate the new man of the time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Keywords: labour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actical approach; talent cultivation; creative spirit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意义深远、影响重大。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和敢于尝试,理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点人群和关注对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发展力量,为之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和智力保障。

一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作为一个宏伟蓝图,是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到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由目标到成功推进,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蕴藏重大的逻辑导向。

(一)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动发展、彰显需要,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观点,从劳动教育的发展中找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钥匙,揭示本质所在,把握发展规律。

1  劳动教育的价值论

劳动教育作为劳动的最终表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具有重大的价值意蕴。一是创造了现代化的道德主体。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3]”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基本呈现方式,不仅创造了人,更催生了有道德的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既是关于劳动的教育,更是通过劳动的教育,使个体在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大学生身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主体,在劳动教育的使然,基于客观事实和个体认知形成自我判断、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推理,主动遵守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二是创造了现代化的伦理道德。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牢牢抓住“劳动+育人”的主线,注重学生德的树立,催生道德社会的构建,建构个体道德的伦理规范,合乎社会伦理需要,形成心理自我的道德品质。维系个体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的结合体,将“重礼”“贵和”“尚公”厚植于伦理道德中,凸显伦理需要,诠释道德内涵,赋能于中国式现代化。

2  劳动教育的解放论

人通过劳动满足个体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创造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盈了个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一是个体自由自觉意识的实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以“现实的劳动实践”对大学生主体施加影响,将体力和智力置于特定的物质,汇成益于自身的有用形式,获得真正劳动快乐的自由,“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开启“完全的人”的创造历程和加速形成[3]。二是个体主体性特征的彰显。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3]”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将作为个体的劳动活动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发生一定的物质交换,创造与自然规律本身无法生成的事物,推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发展。

(二)  传统文化的劳动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历史的和现实的结合体,需要借助劳动的手段和教育的方式完成现代化的转化。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劳动智慧,映射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文化基因。

1  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将勤劳耕种与刻苦读书作为改变家国命运的价值取向,形成“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牢固勤劳美德的养成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树立,使普通人家不仅勤于农事、发展经济,更能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古代读书人通过勤奋耕读的实际力行养成“仁义礼智信”“君子自强不息,勇于担当天下大任”的君子之风度,实现劳动与教育的统一。读书可以知礼仪、修身立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铸就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无法撼动学习的意志,造就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奋勇拼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传承、创造发展,诠释进德修业的人生价值观,发愤图强、力求进步,是一场无休止的运动,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内生之力,为之提供丰厚的精神土壤。

2  造福于民的品质

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道:“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中国历来注重耕读传家,将生产活动与读书相结合,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及士大夫应参加农业劳动,农业劳动有利于做好官、当好家,否则“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将读书劳动与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相结合,熔铸“忠君、勤政、爱民”的思想,方可“德及生民,功施社稷”。要求读书人和当政者要有家国一体的情怀,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坚守造福于民的正心,坚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讲求人对社会、对他人要心怀感恩、心怀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争做民族复兴事业的奋进者、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方面,多次提及“人民”,造福于民的思想贯穿全文,成为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三)  时代新人的孕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

劳动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动因素,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致力于时代新人的孕育,以人的活动调控人与社会的发展,谋划升进之路,助力并服务现代化的进程。

1  劳动教育的实践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5]”劳动架起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创造出与以往世界不同的东西。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最大限度释放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性劳动助推创新性人才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必须依靠劳动者,依靠有创造性的劳动者,以创造性劳动成就国家现代化的伟大理想。只有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进行创造性人才的孕育,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由美好愿景变成现实,最终赋能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人才的培养遥相呼应、不谋而合。

2  劳动教育的发展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离不开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孕育堪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致力于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结合,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和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尚,培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品质,将“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执着专注”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服务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在劳动中锻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建设新时代的“人力资源强国”。培养“高、精、尖”人才在时代变局中开新局、抢占新机,赢得主动权,以过硬的素质支撑国家现代化的产业体系,造就有理想信念、懂技术、敢担当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创新驱动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二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科学部署、统筹规划,以“内容、体系、方式”为切入点,关注教育对象,把握个性特征,科学制定教育计划,实现个体素质的现代化,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推进贡献应有之力。

(一)  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迎合时代发展需要,以“大学生”为主线、“劳动教育”为主体、“中国式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  注重因人施教

大学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是具体的、现实存在的人。一方面,大学生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期,个性特征鲜明,热情好动,独立性强,渴望证明自己,乐于参加实践活动,好奇心强,思维灵活,问题意识强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围绕创新精神展开,注重思维训练与认识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大胆猜想、勇于质疑,敢说、敢想,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唤醒创造热情,激活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频次不高,容易陷入泛化和窄化的误区,人生易陷入迷茫、困顿的局面。据此,教学内容应注重“人生观、事业观”,着力解决思想问题,灵活设置教育内容,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进行职业引导和专业训练,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本岗,强化大学生在“平凡的岗位,造就不平凡的事”的职业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