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教学的化工安全与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 薛彦峰 王慧芳 高松平


摘  要:化工安全与技术课程是化工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教学团队以案例教学为媒介,在化工安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理论教学联系实践运用,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深入挖掘案例教学中的思政内容(安全、环保、爱国、奉献、珍爱生命等),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等。该文对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化工安全与技术;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教学改革;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34-04

Abstract: Chemical Safety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s based on case teaching were performed in the course of Chemical Safety and Technology. Through case teaching, th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re stimulated, and the 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of students is improved by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rough deeply diges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 case teaching (safe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triotism, dedication, cherish life, etc.),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professional qual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egal awareness of students have been improved. This paper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chemic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Keywords: Chemical Safety and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 teaching; reform i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课是大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有益于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1]。这对于培养具有正确道德价值取向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要。当前,全国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课程思政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工安全与技术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通过讲授化工安全生产、环保和职业卫生等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安全意识,规范安全生产操作,掌握事故成因、预防等技术措施,为以后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该课程承载着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可引导学生辩证、理性、全面地看待化工行业,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职业归属感[2]。然而,由于该课程具有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综合性强、知识点复杂繁琐等特点,传统讲授型授课模式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的支持下,积极在化工安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围绕教学内容,采用以案例教学为媒介,深入挖掘典型案例背后的基础知识理论及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合,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同时,完成知识的传授,从而实现思政和教学的协同。

一  化工安全与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意义

化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品遍布人民生活的吃、穿、住、用、行等各个领域,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然而,由于化工行业在生产原料、设备及单元工艺操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化工生产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安全因素和潜在风险,极易酿成各种生产事故[4]。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生产事故频发,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因此,化工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由于化工从业人员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5%~90%。因此,对化工从业人员及化学化工类学生进行专业的化工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对于保证化工安全生产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等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5]。

基于化工安全的重要性,化学与化工系(简称“我系”)在化工类相关专业中开设化工安全与技术课程,课程为32课时,以传授化工安全知识,培养安全生产意识,规范安全生产操作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化学危险物质、防火防爆技术、防尘防毒技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机械与电气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安全分析与评价七部分内容,教学内容涉及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思政教育切入点多。因此,在化工安全与技术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能够发挥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于此,结合太原工业学院(简称“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对原授课环节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优化了课程教学设计,大力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

二  以案例教学为媒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环节

案例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其以实际案例为媒介,将基础知识蕴含在特定案例场景中,通过案例的讲解、分析与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剥丝抽茧,汲取知识,收获经验,从而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6]。由于化工安全与技术课程本身实践性非常强,很多知识本就来源于各类化工事故与经验教训,且近年来频发的各类事故为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因此在本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然而,以往的案例教学法往往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挖掘,而忽视对案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挖掘[7]。

在化工安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本授课团队围绕授课大纲,选取了近年来发生的各类化工安全事故案例,包括燃烧与爆炸、中毒、触电、静电和雷电事故、化工厂腐蚀泄露事故等,通过案例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注重深入挖掘事故案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具体的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其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贯穿在这四个环节中。

(一)  典型化工事故案例介绍

围绕课程大纲中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典型相关事故案例。通过将收集到的各类事故按照基本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完善的事故案例库。为保证事故案例库的全面性,每类事故中案例最好不少于3~5条。案例应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尽可能覆盖较多的知识点,并且便于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案例内容应真实、具体和丰富,形式可多样化,包括视频、图片、图纸、新闻报道等内容,便于多媒体教学和课堂展示。同时,在事故案例介绍中注重凸显其中的思政元素,强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养、责任感及环保意识的教育等。

针对不同的案例,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和引入方式有所不同。教师应善于挖掘事故案例中的闪光点和正能量,将思政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在案例的介绍中。例如,利用实验室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安全、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化工事故中消防战士在处理险情中展现出的奋不顾身、勇于牺牲、舍己为人等感人事迹,使学生树立爱国奉献精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等。

(二)  事故原因分析与讨论

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对1~3个典型案例进行陈述后,引导学生进行事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可采用分组形式,每组5~6名学生,保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讨论部分引导学生对化工事故案例的共性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对事故成因进行深层次挖掘。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每组指定一名同学进行归纳总结。本环节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汲取知识、探索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最后,由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对表现较好的组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不足之处进行指正,给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本阶段课程思政教育着重体现在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理解自身行业的责任担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对待自己的专业。

(三)  化工安全基础理论学习

总结点评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知识点,将化工事故案例与课程相关知识点一一衔接,完成对事故背后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该阶段中,思政元素着重体现在强化学生安全素养和职业技能,加深对安全、环保、绿色生产理念的理解。

(四)  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在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再次回到事故案例中,分组请学生为事故案例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安全预防措施。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使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并形成对理论知识的回溯和巩固。另外,该阶段需要让学生明白和理解只要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各类事故都是可防可控的,事故不是“天灾”,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专业,切不可因各类事故的后果而对化工专业产生厌学等消极、负面情绪。

三  以案例教学为媒介的课程思政教学示例

(一)  防火防爆技术

因火灾和爆炸事故在化工事故中较为多见,因此防火防爆技术章节是化工安全与技术的重点学习章节。在讲述防火防爆技术这一章节时,我们首先介绍了“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该事故造成165人遇难(其中消防人员99人、公安民警11人),8人失踪,7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66亿元。事故原因是由于危险品仓库内的硝化棉在干燥、高温天气等因素下出现分解放热,引燃其他危险化学品并导致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在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从人为因素、物质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事故的成因和经过进行分析讨论,并对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行政问责进行介绍。随后对该事故背后蕴藏的知识点,如爆炸物质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爆炸的分类、爆炸极限及其影响因素、爆炸物质的储存和运输等进行介绍。

在思政引入环节,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消防员和公安民警在事故救援中展现出的舍生忘死、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脆弱、感悟生命的珍贵,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遵守行业规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对待自己的专业。

(二)  工业防毒技术

在讲述工业防毒技术这一节时,我们以“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镉中毒事件”和“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作为事故案例开展教学。这两起事故中,前者是由于工业废水随意排放导致河流污染,致使当地农作物大米中的重金属镉严重超标,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后者则是由于化工厂操作不当,导致剧毒物质氰化物泄漏,造成约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在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讨论了这两起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危害,并请部分同学结合自身经历谈了一些近年来发生在身边的环境污染事件。随后,教师对工业毒物分类、毒性评价指标、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和代谢途径、工业防毒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等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