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作者: 赵毅 崔晓军 冯胜军 王燕

摘  要:将近现代中国人抗疫事迹融入医学免疫学理论课课堂,对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德高医粹的新时代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积极意义。该文以“抗感染免疫”为例,探讨医学免疫学可与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案例,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本科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中,探讨教学,评价经验,反思不足,以利于中国特色高等医学教育思政教学的推广。

关键词:新时代;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抗感染免疫;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38-05

Abstract: It has a positive meaning that integrating modern Chinese anti-epidemic deeds into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Immunology for cultivating new-age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moral high medical quintessence. It is equally crucial for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This paper took "anti-infection and immunity" as an example, discussed cases where medical immunology can be integrated with Chinese spiritu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t subtly integr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medical immunology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s. It also discussed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and insufficient reflection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new era; Medical Immu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ti-infection immunity; teaching refor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和中国化新医科教育的新时代要求已经结合了起来,摆在了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灵魂。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十四五”期间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值此“十四五”开局、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如何更好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深入挖掘提炼本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充分结合三年抗疫工作所涌现出的一系列标示中国精神的典型案例,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化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矛盾与困境,推动构建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与实践,已成为了医学专业课程建设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伴随中国文化、经济、政治自信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青年人中的逐步提升,医学生对在基础医学课程中融入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具有迫切的需求。伟大抗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将思政元素,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典型抗疫案例有机融入医学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开拓并构建润物细无声的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融合体系,对医学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抗感染免疫为线索,通过总结抗疫教学案例,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期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并致力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医学培养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中西文化交融和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有自信、有仁心、有温度和有素养的新时代创新性人才。

一  课程思政融入抗感染免疫课堂教学的意义

抗感染免疫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章节,其内容涵盖了医学免疫学的众多部分。在抗感染免疫的相关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讲授国家各种抗疫政策背后的免疫学基础,介绍并宣传中国抗疫典型事例,引发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探讨人生选择的思政话题,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所号召的伟大抗疫精神,能极大增强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信念和对中国精神的认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新冠感染疫情的大形势下,以抗感染免疫为线索,开发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加强理论与临床科研实践的联系,可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二  课程思政融入抗感染免疫课堂教学实例

抗细菌免疫始自固有免疫,精于适应性免疫,只有免疫系统各部分的协同合作,才能帮助机体完成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正如防疫工作,协调一致的工作才是最终抗疫胜利的保障。党和国家需要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坚守各自的工作岗位,接受国家调配,在统一指挥下,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砥砺工作。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国家,相互监督与反馈正如免疫系统的调控;协同合作奋进,正如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衔接和协作。孤立而又片面化地认识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分工与效应,都是错误的。同时,教学组发现当把基层党组织概念带入免疫系统组成时,防疫期间多元化的党支部功能,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实施课程思政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防疫工作的重要政策之一是全民防疫,戴口罩,勤洗手。抗细菌免疫中就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主动防疫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中国式口罩的发明人——伍连德博士的抗疫故事[1]。1910年至1911年,东北全境暴发鼠疫大流行,此时正值世界列强瓜分中国之际,防疫形势日趋混乱。当时的中国政府在众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受疫情扩散的压力,在沈阳奉天府召开“万国防疫会议”(故又称奉天会议)。在确定防疫主权方针之后,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发明并推广了中国式口罩,即棉纱外科口罩,在中、俄、日等多国防疫工作中得到了明确、积极的肯定。他还力主疫源溯清,有理有节地驳斥了俄日列强借防疫,干预我国内政的企图,保护中国领土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伍连德反对并杜绝了在疫区进行毁房烧粮等帝国主义主张的愚蠢防疫行径,用中国人的智慧和团结逐步控制了疫情,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维护了中国的主权[3]。相对应地,在武汉抗疫中,我国严格要求全面戴口罩和进行社会面动态清零,诸如《中国医生》和《穿越寒冬拥抱你》等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展示抗疫群像和时空重现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全民防疫、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的有效性。结合教学组多位拥有留学经历的教师对欧美防疫现状,特别是民众多次感染,病毒反复突变的介绍,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们认识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价值,自觉与党和国家、学校站在一起,举国同心、独立自主、命运与共的应对疫情,减少“粉洋”公知对青年人的荼毒,弘扬党和国家提出的中国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可以明显地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此次新冠感染疫情在印度的流行,一方面把两个社会制度的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毛霉菌的感染浮出水面,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既往教学活动中,有关真菌的内容受课时限制,往往着力不多,常常导致学生对此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和准确。教学组在介绍抗真菌免疫固有免疫NK细胞功能的内容时,融入了中国免疫学科学家,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田志刚教授对NK细胞免疫功能的学习研究经历[4]。以田志刚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免疫学家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免疫学的众多领域,特别是固有免疫研究方面开创了中国免疫学的一片天地。中国免疫学会已多次主持召开了国际性的世界免疫学大会,仅2019年的国际免疫学大会就有全球各地的6 000多名代表参会,这在旧中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大咖风采的介绍,使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国家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中国科学家执着的科学精神与赤忱的爱国情怀。

鉴于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形势已出现多波次进展的态势,教学组在抗病毒免疫教学内容中注意将众多的当代中国疫情相关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讲解,包括身残志坚张定宇、老而弥坚李丽娟、中国脊梁钟南山等耳熟能详的人民英雄事迹等。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组还在细胞免疫的抗病毒部分介绍了本校援鄂医疗队校友的先进事迹,最美逆行者与校友情怀的叠加,在增加学生的认同感的同时,深刻促进了学生学习热情和防疫积极性。

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医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对生物学相关技术知识的需求和兴趣很高。面对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巨大契机,如何培养学生在疫情视域下追寻医学前沿科学,关注并重视生物医药,特别是中医中药与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也是教学组在准备课程思政案例中的考量因素之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院士在基础研究、疫苗、抗疫药物研发等多方面的杰出工作,为教学组讲解抗病毒免疫机制,如病毒抗原的加工提呈过程及其发现历史,提供了很好的中国案例,特别是陈薇院士目前主持的一系列中国疫苗的研发工作,那句“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的誓言,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分子免疫学机制的浓厚学习兴趣[5]。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临床需求中逐步转化与应用的过程,鼓励了学生重视将实践应用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促进了其对转化医学的探索,并可能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继续发现、探索、研究,达到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双向促进的目标。

动态清零,是中国新冠感染疫情防控的总方针,核心内涵是快速发现疫情,快速采取一系列措施阻断疫情持续性的社区传播。人工主动免疫与临床诊疗技术进展部分,最新时政内容无疑是新冠疫苗的制备、接种与免疫。在课程思政环节,摘引钟南山院士讲话和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的研究,明显提高了学生对抗原表位变异、抗体产生机制及疫苗制备等免疫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6]。同时,比对中国“动态清零”和美国、印度等国家的“群体免疫”躺平政策的区别,特别是上海实践和武汉抗疫对动态清零和维持社会稳定的价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病毒变异的多样性与高效性,已远超人工主动免疫的常规防疫速度,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单单依靠疫苗接种或者生产新疫苗进行应对,无异于杯水车薪,且会把全体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置于危险之中,极易引发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动荡。“动态清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符合控制传染源的科赫法则,给予了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完成全员人工主动免疫与疫情社会防控,从而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率和重症率,保障了社会平稳运行,也可能是减少经济损失的最佳方案。此思政案例的引入,极大促进了学生及其家人对国家抗疫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也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典范。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机制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在细胞因子治疗病毒感染和疫情防控方面,钟南山院士在SARS乃至新冠的治疗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7],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总结了一些教训[8]。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学组安排学生观看了“非典十年祭”“生命至上”以及“同心抗疫”等纪录片,通过SARS抗疫和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比较,特别是防疫药物和社会恐慌控制等方面的介绍和分析,结合细胞因子共同特征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免疫学内容分析和鉴别细胞因子类产品,尤其是某些 “保健品”宣传的准确性,培养严谨的科研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今后从事的生物医药工作,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