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作者: 宛汀 孟庆民 王全全 王珺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时代必然性。如何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有效机制,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已成为目前工科思政教育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思政;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51-04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 era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in courses. It is inevitable to use "Interne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 to build an effective mechanism of "Internet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and enhance the attraction and crea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concerned and discussed in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our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urses based on "Internet +".

Keywords: Internet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in courses; engineering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专业课程为基本载体。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而是要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生动有效的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1]。“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多样性,赋予教育行业以共联、共通、共享的时代特征,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2-4]。新冠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高校利用各类在线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授课交流,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让“互联网+”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凸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的意义,深入探索其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研究其对课程思政的提升策略,以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5-8]。对于高校工科专业课程,应找准工科思政的定位,认清“互联网+”带来的契机与挑战,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重构和优化。本文首先对“互联网+”背景下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结合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无线通信原理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途径。

一  “互联网+”背景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  教师未能牢固树立“互联网+”教学理念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认清“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缺乏“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和意识。在进行思政教学设计时,对于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设定,仍然以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为主,除了多媒体课件之外未使用其他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对知识点的解析不够透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递不够深刻,能力和素质目标不够明晰,这显然未能有效融入“互联网+”思维,导致立德树人目标与“互联网+”背景的脱节。

(二)  学生未能正确辨析“互联网+”价值属性

一方面,不少学生只关注互联网的社交、购物和游戏等娱乐属性,而忽视了其学习属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利用互联网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数据的同时,也受到多样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由于大学生个体的认知局限,难以辨析互联网平台所传递的参差不齐的价值观,尤其外来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涌入,造成价值观扭曲和信仰缺失。这些都给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  教学过程未能有效协同“互联网+”方式

教师在思政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方面,缺乏与“互联网+”方式的有效协同。大部分工科教师仅从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知识内容本身来提炼思政元素,而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来优化思政内容,这必然是匮乏和不足的。此外,工科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之间的衔接容易产生呆板生硬的现象,教学手段却仅限于文字和图片展示,不能较好地协同“互联网+”方式,导致思政教学单一乏味。

(四)  教学评价未能充分结合“互联网+”模式

教学评价包含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目前普遍侧重于专业理论水平和课堂授课技巧,而在教师信息化资源和技术的运用方面,评价比重很低甚至不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单一的卷面考试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体现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对价值观的引领,需要结合“互联网+”模式来打造立体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二  基于“互联网+”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现状,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措施,构建“互联网+”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教学改革措施。

(一)  教与学中树立“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不仅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更加重置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均需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新时代背景下趋于一致、协同合作。

1  教师层面

第一,正确定位“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当前信息化教育中,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次的理念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课程思政要突破这种人为划分的主次关系,不能用线上课堂取代线下课堂,也不能把线下教学内容简单搬移至互联网,而是要让思想价值引领在互联网上展现。第二,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师不能把采用了一些数字化素材等同于贯彻了“互联网+”理念,而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优势,在教学的目标、内容、手段、评价各个环节融入“互联网+”思维。第三,自觉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教师要及时掌握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音视频和微课制作等,熟练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培养查找和转化互联网信息资源的能力,不断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和思政视野,更好地从专业知识中发掘和提炼出思政元素。

2  学生层面

第一,发挥“互联网+”学习属性。互联网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海量的信息和开放的平台为学生获取知识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社交软件、影视娱乐等容易让学生沉迷放纵。学生应将获取学习资源和共享学习成果作为第一要义,养成良好的“互联网+”学习习惯。第二,提高“互联网+”认知能力。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用哲学观点和立场解读大数据信息,用辩证法的态度甄别网络资源,让“互联网+”真正发挥价值引领的育人功能。

(二)  借力“互联网+”打造多元思政教学模式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定位在于,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育人优势,打造多元思政教学模式。

1  思政教学素材的多元化

教师需深耕课程资源,多角度地提炼课程蕴含的育人素材,并找到其映射与融入点。依托互联网可获取丰富的素材,弥补思政案例少且陈旧的缺陷,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吸收程度等随时更新和补充,提高教学时效性。教师还可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图片、新闻、动画、故事等,提炼出思政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以无线通信原理课程为例,见表1,利用“互联网+”资源提炼出多元思政素材,并借助信息化手段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2  思政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互联网+”时代,传统“你讲我听”的方式不符合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借助信息化技术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建设慕课资源。慕课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精准化教学,能够利用翻转式课堂强化课程思政中的交流互动,还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想困惑。借助慕课平台,将思政教育网络化,弱化其说教的印象,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无线通信原理课程建设了6章共27个知识点的慕课资源,目前已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成功推出,通过讲授、举例、互动、思考等方式引入思政元素,学生反馈效果良好。

推进微课教学。碎片化的吸收是符合课程思政特点的,因为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而不是纯粹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可以以短小精炼的微课形式来解读育人内容,获得学生的关注。微课小体量的信息传递契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更受年轻学生的喜爱,是适应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方式。无线通信原理课程中的“无线电传播模型”知识点,以九分钟的微课生动地呈现了四个思政元素:革命先烈利用无线电台与敌人做斗争、“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升空、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速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可在课余随时学习。

依托移动平台。青年学生是热衷移动电子产品的主要族群。移动端的APP、公众号、短视频等途径,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颖的载体。移动端工具的信息化监督功能,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例如:签到、发布任务等,后台大数据还能动态掌握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此外,传统课程思政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主导,移动端教学则能够开展投票、问卷、讨论等丰富的互动活动,营造融洽开放的氛围,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3  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化

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格局,形成闭环联动机制,如图1所示。

课前准备环节。教师提前精心准备思政素材,规划好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确定思政教学内容、方法和工具。通过线上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并通知学生提前阅读。用于预习的思政资源在内容上须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学习具备导入作用,在形式上可以是文字、网页、图片和视频等。让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探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线上平台统计学生的准备情况,整理学生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为授课做准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