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目标导向与实现路径探析
作者: 宋敏 袁茉莉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该文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具体阐释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目标导向,为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工作明确前进方向。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提出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实现路径,为培养堪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给出可行方案。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目标导向;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55-05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has put forward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take the spiritual cultivation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explains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nd clarifies the way forward for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work.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individu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path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vides feasible solutions for cultivating new era of youth who can shoulde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goal-oriented; the path to achieve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由此可见担当精神是青年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生力军,必须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鲜活力与生机。
一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目标导向
(一) 厚植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培养民族复兴的推动者
培养民族复兴的推动者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目标靶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担当精神的情感底色,是与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追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行动激励。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旨在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以“舍我其谁”的主人翁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一方面用担当精神指引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贡献者。大学生要热爱伟大祖国,把爱国情、爱国志、爱国行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中,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具体实际相联系,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推动国家发展。另一方面,用担当精神引导大学生用实际行动成长为忠于人民、服务人民的模范践行者。大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要拜人民为师,关心人民、服务人民,胸怀赤子之心,做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和捍卫者。
(二) 施展勇立潮头的远大抱负,培养历史重任的承担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也是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的目标激励。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时代使命。不论是从民族国家角度还是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在担当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都要注重将大学生培养成历史使命的忠实承担者,当代大学生生逢盛世,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要心怀忧患,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青年大学生要以自身积极有为的姿态,为推动世界发展、国家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面对新时代产生的新变化、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的新任务,大学生要敢冲、敢试、敢挑战,发扬勇立潮头的锐气,做到迎难而上,在新时代新天地中施展伟大抱负;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要不负时代使命,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到艰苦的基层岗位上勇当“排头兵”,用年轻的臂膀扛起如山的历史重任,以昂扬的青春斗志担难担重担险,不断开辟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
(三) 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培养时代发展的开拓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的目标重心要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定位。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打造一支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因此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要着重树立大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为国家培养时代发展的开拓者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目标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3]”创新之路道阻且长,“着眼时代新人,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才能与时代相辉映、相契合。[4]”青年大学生是与新时代携手共进的一代,要以挑大梁、担重任的实际行动展现大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作为具有创新创造活力的年轻群体,大学生要聚焦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以开拓进取之姿服务国家、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努力成为打破国家科技创新“瓶颈”的先锋者,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青春责任。
二 协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实现路径
(一) 树立积极的个人态度,激发担当精神培育动力
1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担当认知
正确的担当认知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养成担当精神的行动指南,可以引导大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担当能力的行为个体。正确的担当认知是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即在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中明确何为担当、为何要担当、如何担当的过程。因此,大学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正确的担当认知。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激发担当意识的动力源泉。大学生要立志高远,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以激发个体高度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矢志不渝践行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二要强化理论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养分。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党团日主题活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勇担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三要加强实践养成,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应用所学。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广大青年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5]”大学生要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用实际行动推进强国建设,把担当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项任务、每一项职责中,不断深化对担当精神的认知,成为具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
2 强化“三个认同”,鼓足担当勇气
“三个认同”即价值认同、身份认同、政治认同,对于树立大学生担当意识乃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关键作用。一要深化价值认同,甘于担当历史使命。“担当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大学生只有在践行担当精神实践中才能成长和前行。[6]”担当精神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和能力高低的试金石,能够满足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要明确担当精神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自觉主动担当,发扬“事不避难”的劲头,在多担责任、多干事业的过程中长本事、长才干,努力书写青春芳华。二要坚定身份认同,乐于担当时代责任。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业,广大青年大学生要有明确的自我认知,不妄自菲薄、不自怨自艾、不畏首畏尾,清楚认识到自身发展对于促进国家发展、时代发展的重大意义,学会独立承担自己的角色任务和时代赋予自己应有的责任,用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证明,当代大学生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一代。三要提升政治认同,勇于担当党和人民交付的重任。提升政治认同是培养有立场、有情怀、有担当的大学生的必然路径,对中国未来具有深远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而大学生正处于“拔节育穗期”,容易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提升政治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学习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勇于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最强音。
3 练就过硬本领,增强担当能力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发展的重任寄托于新时代中国青年,青年一代亟需孜孜不倦地练就过硬本领,这样才能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勇担重任、挺身而出。当前,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社会分工日趋细化,这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要加强本领意识,避免“本领恐慌”,以过硬本领落实责任和担当。“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7]”一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投入学业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大学生要树立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的观念,自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用扎实的学识武装头脑,用过硬的本领武装身体,让学习成为练就过硬本领的重要基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二要自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开拓创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而青年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在学习和实践中坚持开拓创新,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敢为人先的劲头实现人生价值,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二)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筑牢担当精神培育基础
1 重视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明确家庭教育方向
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把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抓好做好。一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家庭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教育,避免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及个人责任。二要重视家风家教的教化作用。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担当精神培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弘扬优良家风,才能更好地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培育担当精神的良好风气。好的家风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规范和约束孩子的日常行为,树立底线思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于运用家风载体的教化作用,例如家规、家训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风家教智慧,将担当精神的培育融入家风建设中,告诫孩子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和担大任,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孩子养成担当责任的行为习惯,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