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自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培育策略探析

作者: 姚书志 李潘滢

摘  要:抖音自媒体作为短视频界的“黑马”快速“吸粉”。抖音自媒体在丰富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因其窄化信息的算法推荐机制、资本逻辑裹挟下泛娱乐化的内容、无序化传播和“把关人”缺失带来的负面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以“有趣味+优算法”破解“信息茧房”,以“有意义+强整合”弱化内容泛娱乐化,以“强审查+重监管”规约信息场域无序化,可消解抖音自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利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关键词:抖音;自媒体;大学生;价值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60-04

Abstract: As a "dark horse" in the short video industry, Douyin We Media is rapidly gaining popularity. While it enriches the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it also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its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 mechanism of narrow information, the content of general entertainment under the hostage of capital logic, disorderly dissemination and the negative orientation brought by the lack of "gatekeepers". This paper cracks the "information cocoon" with "interesting + excellent algorithm", weakens the pan-entertainment of content with "meaningful + strong integration", and regulates the information field with "strong censorship + heavy supervision".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Douyin We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can be dissipated and the positive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can be realized in a subtle way.

Keywords: Douyin; We Media;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countermeasures

抖音自媒体契合大学生求新立异的特点,在众多主体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学生接受资讯信息、发表言论的主渠道。抖音自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是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隐含在视频内容中的观念表达和信息交流,在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潜藏着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负面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隔绝网络空间,而是需要积极介入互联网,合理开发和利用抖音自媒体,乘抖音自媒体之势正向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使大学生在抖音自媒体大环境中健康发展。

一  抖音自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现状

(一)  情感依恋,视野窄化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Bowlby)的情感依恋理论:“主体需要与至少一个主要的依恋人物发展一种关系,以便正常发生社交和情感发展。[1]”当前抖音自媒体的焦点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创造和操纵情感,成为虚拟“依恋人物”,让大学生与抖音自媒体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首先,在内容上,抖音自媒体产出的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对小众文化、新奇事物的向往,也契合扎根于现实的校园文化、通俗文化的认知,因此绝大多数大学生无法自拔地享受着视频带来的冲击感和快感,牺牲正常学习生活的时间,甚至任由抖音自媒体日益演化为“电子器官”。其次,在形式上,抖音场域一改传统的单向传播为“刷评论”的双向参与式互动,能够在满足个体表达的同时增加用户的“黏度”。这种互动更多体现在普通人之间的弱关系当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动主体而不必考虑情感隐藏,这成为大学生无法抵抗的“诱惑”,也在悄然中成为获得大学生情感驱动认同的虚拟“依恋人物”,逐渐像水电煤一般成为嵌入大学生生活的基础设施。

抖音自媒体掐住了用户的兴趣脉门,还会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视野窄化的现象。抖音自媒体在运行过程中核心是关注匹配度,在智能推荐机制的作用下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用户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只关注自己愿意看到和喜欢看到的内容,久而久之个体主动获取信息的视野趋向窄化。抖音自媒体通过个性化的推送内容使用户获得短暂性的满足。实际上,这种看似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反而成为制约大学生获得更丰富、更全面信息的阻碍,导致大学生获取信息过程中出现信息失衡的现象,长此以往,大学生将与之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信息屏蔽在外,认知视野日益狭隘。

(二)  网络沉溺,角色混乱

“网络沉溺指网络行动者在进入和沉浸到虚拟文化的网络空间的过程中,从而造成一种行动错位乃至心理失调的状况。[2]”抖音自媒体发布的分众化视频在满足大学生不同需求的同时,也因其令人沉迷的内容吸引了大批大学生成为其活跃用户,又极易因为对抖音的亲和而走向过度依赖,形成网络沉溺。大学生依赖抖音自媒体获取信息资讯,却在浏览大量泛娱乐化信息时不知不觉沉溺其中,不由自主地转向娱乐性、情感性的信息内容,偏离了最初的获取信息资讯的上网动机。同时,大学生沉溺于抖音自媒体中时,因原本的时间标准不复存在,处于时间相对化状态,常让不少大学生发出“抖音两分钟,人间两小时”的感叹。大学生沉溺于抖音自媒体夸张、奇特的娱乐化内容,就像吸毒一样,满足于短暂片刻的虚拟快感,逐渐丧失长时间专注及自我思考的能力。

抖音自媒体将沉溺其中的大学生带入了巨大的虚拟环境中,在“刷抖音”的过程中让大学生逐渐习惯“高阈值”的信息获取感,这种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角色思考,易引发角色混乱。一方面,抖音碎片化的“卖点”,填补了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在碎片化的抖音时间中不断融合真实与表象。大学生与抖音自媒体呈现出来的“视觉幻想”进行共情、体验,不仅使得现实社会参与行为减少,还持续动态地影响着价值认同。另一方面,相较于复杂的社会关系,抖音自媒体创作者的社会关系只有简单的关注与被关注,在抖音虚拟世界里角色实体缺场,导致用户可以脱离传统习惯和社会要求,依照“线上”逻辑展开社会交往。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易引发大学生角色混乱,误将在虚拟空间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与现实生活混淆。

(三)  热衷模仿,盲目从众

抖音自媒体因其内容浅显和高趣味性,易被用户模仿,因此用户“趋之若鹜”地模仿并传播抖音自媒体的“爆款”视频。用户先接受了大量的视频内容,如“勇气大爆发”“新鲜的豆馅”“手指舞”等一波又一波热榜视频的流传,逐渐吸引大批用户竞相模仿,即形成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心理认可和适应,萌生了模仿的想法后付诸以行动,借助抖音自媒体表达模仿行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辨识能力尚未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容尤其是经过包装后推广的“爆款”视频,往往难以第一时间分辨其真伪良莠,不受限制地跟随热点围观他人又跟风模仿吸引关注,这一过程先有思想观念上的相信,再有情感上的认同,并最终形成从“内心到外表”的行为模仿扩散。

“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3]。《2022抖音年轻人观察报告》中指出,超过三分之二的年轻人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照片或视频,且抖音素人比例高达49.1%,通过抖音自媒体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声者,即使是现实中不出名的小人物也可以通过抖音“大展风采”。究其根本,在于抖音自媒体利用受众渴望草根关注,抓住素人群体“万一能走红”的心态,使其跟随抖音自媒体的通俗化审美,乐此不疲地复制。长期浏览这些“随大流”的不良信息,易产生“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现象,大学生会自认为跟上了这种“网络化”的潮流,被“带节奏”产生刻意盲从的行为。

二  抖音自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  抖音推荐机制迎合大学生虚拟“刚需”,加剧“信息茧房”效应

抖音自媒体采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画像所形成的标签与内容标签进行大致匹配,再将其匹配给具有相似标签的用户人群,随后根据这些用户对所推荐内容的反馈,如浏览、点赞等更精准地找到用户的兴趣和爱好,完善用户画像所形成的标签,从而在不断自证中优化推荐机制的精准度,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传播内容,增强用户使用体验感。对于当下手机不离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无论想要填满碎片化时间还是享受抖音自媒体带来量身定制的“高阈值”体验,都可以通过抖音自媒体实现,算法为他们节省了寻找优质内容的时间成本,迎合了他们追求更高效接收海量信息的虚拟“刚需”。

抖音自媒体采取的以用户兴趣为标准的推荐模式剥夺了大学生获得信息多元化的“权利”,让大学生在信息传播内容中选择使自己欢喜愉悦的话题,排斥或屏蔽其他观点和内容,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重复机械的“刷屏”中,深陷于用户选择后呈现的定式化和程序化的“信息茧房”之中。与此同时,算法阻断大学生与信息环境全方位交互的二次过滤技术,还会加速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窄化程度,在不断强化与重复相似观点中叠加了“信息茧房”效应。因此,一旦被困在“信息茧房”之中,大学生就会不断固化原有的认知,疏远未知的信息。二次过滤会让他们进一步陷入集体盲思之中,造成大学生视野的“矮化”和正确价值观的偏离。

(二)  资本逻辑裹挟下抖音自媒体内容推崇“娱乐至上”,置换主流内容

抖音自媒体以“流量”作为最大价值目标,通过低俗、娱乐化内容吸引用户眼球,增加用户黏性,最终实现流量变现。流量是指在抖音自媒体视频的用户点击率,其底层逻辑在于流量的价值性与商品化,自媒体创作者可以充分依赖流量来迅速集聚人气,扩大传播影响力,从而实现从内容生产到流量变现的转变。在看似繁荣的抖音自媒体背后,隐藏着作为巨大推手的资本市场。从2018年开始,大量互联网巨头涌入抖音自媒体行业抢占用户流量,为追求流量不惜降低平台标准,甚至故意推波助澜,导致抖音自媒体内容呈现“娱乐至上”的状态。这种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状态极易诱导大学生以泛娱乐化的方式看待社会现象,阻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在资本裹挟下隐藏的内容同质化、价值崩塌等问题正在逐渐消解主流内容的主体地位,为了增加大学生群体的点击率,抖音自媒体倾向将消遣娱乐的信息分发给受众群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即本该充满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内容却被大量的泛娱乐化内容“驱逐”。在这种缺乏价值理性的资本逻辑下,倾向于政治化的专业术语的主流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空场”,导致主流内容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抖音自媒体中被逐渐消减直至被置换。在此娱乐化环境下,如果任由娱乐化信息替代主流内容,无异于任其“退化成为大抵只是被动无依的‘大众、乌合之众’”[4]。

(三)  审查监管机制“把关人”角色缺失,抖音自媒体无序化传播

近年来,反映“抖音自媒体”问题的声音不断,网信办于2023年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聚焦“自媒体”乱象。这些措施直指抖音自媒体审查监管机制存在很大的漏洞,自媒体信息传播“需要把关、主导、引领的‘总编辑’,更需要有理想、有态度、有担当的‘把关人’”[5]。由于“把关人”角色缺失导致的极具诱惑性、高危性的“三俗”视频充斥着整个抖音自媒体场域中,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所受到的直接影响也是最大的,不仅败坏传统道德和颠覆人们的价值观,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