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析方法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教学探索
作者: 戴靓 丁子军 范业婷 吕立刚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专业知识传授,总体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相独立,导致在某些教学环节出现失效。课程思政强调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同向而行,因而亟需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以与之相适应。该研究从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和已有研究出发,分析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痛点,以渗透式案例实训为抓手,提出空间分析方法类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与教学实践方案,以期为其他技术方法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知识图谱;实训模块;渗透式;空间分析方法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85-04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education of all student and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virtu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impar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ich is generally independent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leads to failure in certain teaching process. The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synergism of various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o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a new teaching mode to adapt to the requests. Beginning with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weaknesses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uses the penetrated case training as a strategic tool to propose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practical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analytical-based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other kind so fskills and methods.
Keywords: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map; practical training module; penetration; spatial-analytical-based courses
2020年9月,教育部提出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既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要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合格建设者。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就是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当前,高校办学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和自媒体平台盛行下,各种社会思潮迅速传播并激烈碰撞,使得主流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高校需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学科学术资源有效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与创新对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学习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已形成高度认同,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方法。例如,高德毅等[2]提出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政课程体系及其从引领到浸润、深化和拓展的功能定位。陆道坤[3]主张从目标设计、内容开发、方法选择、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刘启亮等[4]深入挖掘与课程知识点契合的思政育人素材,构建思政案例库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苏芸等[5]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方式,引进多维度的课程案例和多元化的互动环节,有效建立以模块为单元、将思政教育与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的整合课程。何丹等[6]坚持反向设计原则,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许明月[7]从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体系、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方面提出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体系。虽然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设计侧重点有所差别,但核心问题都在于“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如何促进提升内在德行”。
鉴于此,本研究以空间分析方法类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创新方法,旨在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高认识水平与思辨能力,从而塑造正确的三观;在实践应用中提升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经世致用、志存高远,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一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面对大数据技术与区域发展特征,空间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应用已成为众多行业发展和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是技术方法类课程,一方面该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另一方面该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思维、创新精神、爱国主义、奉献担当等人文主义内容[8]。目前,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思政元素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时性,专业课程仍侧重于知识传授,对能力培养和品德塑造重视不足;将思政元素“填鸭式”灌输或与专业知识“硬衔接”,单纯“喊口号”“讲故事”,难以引起学生共鸣;重理论轻应用,学生体验感获得感弱,接受和消化思政教育效果差,课程各环节缺少学生思政感悟分享交流,无法及时获取反馈并改进教学[9-11]……这就要求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对单个知识“点”思政元素的设计和融入,更需梳理出这些散点的逻辑“线”以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知识图谱,最终在实践应用中内化为学生德行而服务于立德树人“面”的全过程,形成“课堂教学-案例实训-课程思政”的耦合体系。
案例实训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将思政理念转化为日常习惯的重要环节[12]。“课堂教学-案例实训-课程思政”的耦合体系是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思政设计,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方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可操作可复现的案例实训模块,让学生在实践中触类旁通,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同时,提升自我修养和思想境界,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和实现“三全育人”[13]。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其集“理论知识、方法操作、案例实训”于一体,可较好匹配并打通“思政元素挖掘”“思政专业融合”“思政德行内化”这些现实痛点。同时,该课程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背景,面向实际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是开展“课堂教学-案例实训-课程思政”耦合体系教学设计与实践创新的典型。然而,以往的教学通常选择经典教材照本宣科,其中穿插些零散的思政教育点缀,导致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不够深入,对技能的应用不够娴熟,“融德于知、知行合一、德行内化”的效果难以实现。因此,基于案例实训开展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是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 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实践
以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这类方法性、操作性、应用性课程为例,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要解决三个问题:①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块?②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教学?③如何跟踪思政教学效果并及时改进?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充分运用思政矩阵法、情景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分组实训、同行评议、多方调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多种方法,对标指导纲要,构建“融德于知”的课程思政体系;同时,将理论方法并重,强化“知行合一”的软件操作教学,并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德行内化”的综合实训汇报,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具体路径与实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完善课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模块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课程是通过科学定量的计算方法、数学理论和决策模型来提供空间数据利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一门兼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综合学科。该课程可为区域经济、城市管理、空间规划等领域的决策与实践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大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小到服务专业类竞赛、数学建模、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等。因此,课程目标可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数学基础、数据基础、空间特征与建模原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探索精神,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主流的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操作,如专题地图制作、属性分析、地统计、空间自相关、空间叠置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和空间计量建模等,并能综合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具备专业技术的能力。素养目标是通过多元模块化的案例实训和丰富灵活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发展观、命运共同体等教育,培养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备公民美德、科学思维、职业道德、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大纲需遵循章节间由浅入深的逻辑体系,各章节需建立“现实导入→理论知识→方法操作→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块,形成“学中做、做而思、思促学”的高质量教学闭环。在教学模块的各个环节全过程渗透思政元素,为专业知识增加情感温度,激发学生兴趣与共鸣,同时丰富思政内涵,使价值引领切实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14]。
(二)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思政知识图谱
课程思政元素并不是专业教学中的某个点,而应贯穿各环节[15]。在现实问题切入、理论知识介绍、方法操作讲解和综合实训设置的时候,均可设计融入具有思政价值引领且切近生活实际的热点新闻、人物事迹、法律法规、职业要求、项目合作、成果展示等。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依据,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五大维度,结合专业特色和知识点特征,从爱国主义、法治意识、认知能力、反思能力、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理想信念和团队协作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融德于知”思政元素体系。将全方位渗透的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到全过程渗透的专业教学中,并根据专业教学的发展变动对思政教育做出相应的反馈更新,形成思政知识图谱,做到以人为本、德业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