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作者: 唐旭东 李祥勇

摘  要: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其蕴含许多思政元素。该文以氨基酸代谢为例,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广东医科大学医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并通过课堂提问、问卷调查、在学习通平台答题等多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反馈。评价、反馈结果显示,该次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介绍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等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及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可为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医学生;氨基酸代谢;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81-04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s, which contains man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aking the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 as an exam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biochemistry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through various online and offline methods such as classroom question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on the learning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 By introducing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s,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working people and the deeds of Nobel Prize winnerswe enhanced the students' national confidence, national pride and scientific courage. The study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Biochemistry course inmedical colleges.

Keywords: Biochemist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edical students;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 medical colleges

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渗透、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之上[1-2]。目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倡导下,课程思政已在全国各高校的各类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建设中开展得如火如荼[3-5]。生物化学在医学院校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许多医学院校已在生物化学各章节的教学中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尝试[6-8],但专门对医学生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还很少。因此,我们在广东医科大学医学生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并通过课堂提问、问卷调查、学习通平台答题等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反馈,以期为医学生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以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校区2021级医学专业本科生(主要为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和助产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550份调查表,回收调查表共539份。

(二)  方法

1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在氨基酸代谢章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所融入的思政元素及融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内容。

1)中国著名科学家吴宪教授一生在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及氨基酸代谢等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9],在讲课时特别着重介绍吴宪教授晚年在氨基酸代谢方面的成就。吴宪教授晚年用N15标记氨基酸并进行了一系列氨基酸代谢相关的研究,于1949年发表了该系列的第一篇论文;退休后他仍然继续坚持氨基酸代谢方面的研究,通过自学高等数学并将所学微积分法应用于质谱分析中,从而又在氨基酸代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并于1959年将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整理并发表了最后的三篇论文。吴宪教授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就,而且还是一名爱国者。1920年春,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舍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并将发展中国科学事业视为自己的义务。通过对吴宪教授事迹的介绍,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及爱国热忱。

2)在讲到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时,提到由于蛋白质的含氮量平均为16%,因而通过测定含氮量可以估算食物中所含蛋白质的量,进而联系到不法商人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通过该事件教育同学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像不法商人一样为了赚钱而做违法、违背道德的事情,要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3)通过对“蛋白质互补作用”的介绍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并通过运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原理制作的民间膳食(如“腊八粥”“素什锦”“八宝粥”)的介绍说明中国劳动人民富有智慧,以增强民族自信心。

4)介绍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Irwin Rose三位科学家因发现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途径在200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在讲到鸟氨酸循环(尿素循环)时,介绍科学家Hans Krebs和他的助手Kurt Henseleit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尿素循环的事迹。而且,Hans Krebs后来又阐明了重要的三羧酸循环并在 1953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课堂上还特别介绍Hans Krebs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因受到纳粹的迫害不得不逃往英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科学研究。通过这些介绍,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向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发扬勇于创新、不惧艰险、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5)介绍生物体内存在多种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形式,而联合脱氨基作用为最重要的脱氨基作用方式,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10]。

6)讲到色氨酸代谢产生5-羟色胺时,提到5-羟色胺与抑郁症的关系,嘱咐同学们今后在工作中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抑郁症,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医者仁心”[7]。

7)通过利用氨基酸代谢相关知识的讲解,理论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思考临床上降低血氨的措施,并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目前临床上对肝性脑病患者的防治措施,增强其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并坚定用所学知识为患者服务的信心。

8)通过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缺乏引起苯丙酮酸尿症的讲解,联系到我国为预防和治疗苯丙酮酸尿症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如婚前检查、新生儿足底血的常规筛查及将该病纳入国家罕见病目录,特别是还将治疗该病所需的“特米”“特面”纳入医保报销范围[11],以帮助该类病患的治疗。这一系列措施让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苯丙酮酸尿症患儿的关爱。

9)在讲到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时,通过实验的讲解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实验现象为将动物(犬)的肝切除,则血液及尿中尿素含量明显降低;若只切除犬的肾而保留肝,血中尿素浓度明显升高;若将犬的肝、肾同时切除,血中尿素含量可维持在较低水平,而血氨浓度显著升高。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通过这个简单实验的讲解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得出结论: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肝脏,氨排除的主要器官为肾脏。通过实验的讲解来提高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2  效果评价方法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①课堂提问评价;②通过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③让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回答问题,并通过学习平台统计答对率。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X2)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一)  调查结果

问题1:你认为在医学院校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是否有必要?A.是(74.6%);B.否(25.4%)。A和B两者比较P<0.05。

问题2:你认为课程思政的效果是否好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A.是(82.0%);B.否(18.0%)。A和B两者比较P<0.05。

问题3:在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教学中介绍中国科学家的贡献是否增强了你的民族自信心?A.是(96.3%);B.否(3.7%)。A和B两者比较P<0.05。

问题4:在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教学中介绍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否增强了你的民族自豪感?A.是(96.3%);B.否(3.7%)。A和B两者比较P<0.05。

问题5:在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教学中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是否增强了你敢于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A.是(88.3%);B.否(11.7%)。A和B两者比较P<0.05。

问题6:你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是否增强了你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兴趣?A.是(76.6%);B.否(23.4%)。A和B两者比较P<0.05。

(二)  学习通平台的答题情况

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将课程思政相关的资料(如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介绍等)放在学习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并让学生回答与课程思政有关的问题。通过学习平台的统计发现,所有题目全部答对的比例为91.09%,远远高于答错的比例(P<0.05)。

三  讨论

通过在本校医学生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一章中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尝试,同时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展示中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并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及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答题、讨论,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而且还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反馈、思考。

(一)  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反馈

1  课前反馈

课前精心准备课程思政的素材,并将其放到超星学习通平台,从同学们的浏览次数来看,其对中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故事很感兴趣,这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推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