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逻辑理路、功能定位与实践向度

作者: 薛焱 王文博

摘  要:红色文化是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遵循“要不要树立理想信念”“要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如何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逻辑,红色文化彰显出独特的认知优化功能、情感濡化功能和心态调适功能。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遵循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成长成才的一般规律,加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又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通过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用好社会大课堂、搭建红色资源大平台和建好红色文化师资队伍等多种方式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关键词:红色文化;理想信念;逻辑;功能;实践向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006-05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cultivating new people who can take on the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following the logic of whether to establish ideals and beliefs, what kind of ideals and beliefs to establish and how to firm lofty ideals and convictions, red culture shows its unique functions of cognitive optimization, emotional enculturation and mental adjustment.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with red cultur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ollow the general law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learning and growth,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red culture, an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making good use of the social classroom, building a large platform of red resources, and building a team of red culture teachers, we can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Keywords: Red culture; ideal and belief; logic; function; practice dimension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道路的生成逻辑及其历史经验研究”(19YJC710084);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ZD206)

第一作者简介:薛焱(198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中创造的崭新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红色文化在培养千千万万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具有独特价值。明确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逻辑理路、功能定位和实践向度,对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筑牢大学生信仰之基,进而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在以文化多元为显著表征的文化全球化时代,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新型传播媒介,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文化既相互交流、彼此交融,又相互竞争、激烈交锋,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遵循“要不要树立理想信念”“要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的逻辑思路,红色文化在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着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丰富素材,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对现实的个体而言,理想信念犹如海洋上的航标,既为个体指明了人生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又为个体有限的生命赋予了尽可能无限的存在意义。生长于和平年代、物质生活丰裕的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危机;另一方面,因受到多元文化和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知偏差、价值错乱,这种危机、偏差和错乱的产生根源就是理想信念的缺失。而红色文化恰恰能够有效化解青年大学生面临的精神危机,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理想信念之于个体的独特价值,进而树立崇高理想。诚然,红色文化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具体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源起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崇高理想,都是在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具体实践中铸就的。可以说,崇高理想是红色文化得以生成并不断传承、弘扬的不竭动力。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看,坚守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牢固根基,而回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演变史,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贯穿其形成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着“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的作用[3]。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把握红色文化蕴含的精髓要义、理解红色故事背后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深化对理想信念独特价值的认识,增强树立理想信念的观念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通过树立理想信念来补足精神之“钙”,化解精神危机。

其次,红色文化蕴含着人类迄今为止最崇高的理想,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但这种想象或希望既可以是崇高的,也可以是庸俗的;信念是主体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但主体确信的看法既可以是高尚的、光明的,也可以是平庸、幽暗的。因此,对现实的个体而言,有理想信念固然难得,但还要看具体是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看这种具体的理想信念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否实现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改造自然与社会、进而塑造和成就自身的期望和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回答好人生意义、奋斗价值及成就什么样的人生等重大人生课题,才能协调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类型较为多样,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其中,不少是迫于生存压力而与现实生活和工作职业等密切相关,现实和功利的特点较为明显。而红色文化恰恰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有理想信念到崇高理想信念的转变,从而真正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众所周知,红色文化不同于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追求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科学理论。自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所追求实现的崇高理想,将一代代先进分子们吸引和团结在一起,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在此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动地、超迈古今的红色奇迹,书写了一段段感天动地、震古烁今的红色传奇。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同人生的北极星,学习和思考那些探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确立对共产主义信仰并为之奋斗终身的诸多红色榜样故事,能够帮助大学生体悟崇高理想的魅力、深化对崇高理想之于人生重要价值的认识,进而树立起对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

最后,红色文化蕴含着大量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懈砥砺奋进的动人故事,是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如果说有理想且有崇高的理想已实属不易的话,那么,能够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矢志不移、始终如一就更为难能可贵。崇高的理想是彼岸的,也是此岸的,是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是具体实践层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理想越崇高远大,实现的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漫长,可以说,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总是一边在实践中磨砺、一边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体现,只有具备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才能战胜崇高理想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挫折、艰险挑战。因此,只有积极参与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的种种磨砺与考验,对崇高理想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信念才能真正坚定并始终如一。回顾百年来红色文化生成发展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背叛党旗下的铮铮誓言、放弃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反面事例有之,但更多的是忠诚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并为此或不惜牺牲生命、或经得起糖衣炮弹袭击、或经得住“四大考验”的动人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不难发现,对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是在攻坚克难的具体实践中被反复磨砺而坚定起来的,是在推进具有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被反复考验而坚定起来的,是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精神涅槃中被不断自我扬弃而坚定起来的。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品味忠诚与背叛、坚守与犹疑在红色文化发展演变中的变奏与纠缠,与那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而理想信念始终如一的共产党人相“共情”,自然能够体悟到忠诚和坚定之于崇高理想的不易与可贵,进而让精神在得到洗礼的过程中变得刚健有力,让崇高理想在强健精神的持续灌注中愈加坚定如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4]。有志青年要牢固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解放和为天下谋大同的崇高理想,在红色文化的涵养中不断砥砺品格、洗礼精神、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二  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功能定位

红色文化是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涵义深邃的教科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壮丽史诗,在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认知优化、情感濡化和心态调适功能,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引导作用。

红色文化的认知优化功能是指,红色文化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摒弃关于理想信念的诸种错误认识并由此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方面的效能。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凭借信息技术并通过新型媒介平台对大学生关于理想信念的认知的影响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其中,某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进而树立崇高理想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例如,源于对工业化和现代性及其引发问题的批判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在否认理想与乌托邦的区别、将理想与乌托邦相等同的基础上主张抛弃理想。但是,理想具有激发人向上的积极意义,当后现代主义放逐了理想后,如何找到克服现实局限性并超越现实的有效途径,则是后现代主义无法回答的。吊诡的是,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后,化生出一波又一波的解构潮,对大学生增强理想意识、树立崇高理想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性影响,如“告别革命”、躲避崇高、嘲笑英雄和讽刺理想,等等;“开心就好”“活在当下”也成了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是人生信条,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了一些大学生自觉不自觉的人生追求。因此,澄清关于理想信念的错误认知,是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红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摒弃关于理想信念的错误认知,树立对理想信念及其重要价值的正确认识。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的价值意蕴,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战天斗地、只争朝夕,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的深刻内涵,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锐意进取、不懈拼搏,能够帮助大学生体悟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的独特魅力,学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对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提高精神境界的审美体验。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话,那么,一部红色文化生成发展史就是一首理想凝聚力量、信仰创造奇迹的关于崇高理想信念的史诗。通过对红色文化发展演变历程的研习,大学生能够辨识清楚理想信念在陶冶人的情操、强健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斗志和磨炼人的意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正确理解理想信念在近代以来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过程中,增强理想信念意识,自觉树立崇高理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