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的利益与政策建议分析

作者: 罗秋雪 凌妙

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以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共同建立,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多元化主体带来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给学院的建设带来阻碍。该文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分析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治理结构的利益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行动性和结构性两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提出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进行政策制定、构建有效的多元利益主体治理机制和打造多元利益主体育人价值共同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利益共享的政策调适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理性选择理论;多主体协同治理;顶层设计;政策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011-06

Abstract: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jointly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ies,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are products of a new mode aimed at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hat are capable of adapting to and spearh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es. Stakeholder conflicts brought about by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entities in such projects may hinder their construction progress. In light of this issue, this study referenced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analyzed the benefits of and underlying reasons for adopting a multi-subject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Subsequently, stakeholders were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agency and structure, a policy adapt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nd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th, suggesting policymakers formulate policie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ational top-level design,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 mechanism, as well as realize a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structure benefit sharing mechanism suitable for the likes of multi-stakeholder talent cultivation communities with shared values as what the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are envisioned to become.

Keywords: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op level design; policy adaptation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路径及效果研究”(2022JD21)

第一作者简介:罗秋雪(1985-),女,汉族,广西百色人,工商管理博士,教育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领导与管理和企业管理。

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0年共同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并组织了申报和遴选工作,这是国家为贯彻有关战略要求,加快推进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随后,浙江、江苏、广东等地迅速开展相关工作,根据教育部官网目前已经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五十家。由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现代产业学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体现出协同管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的新型组织形式,与以往的校企合作方式及已有产业学院运行模式会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其目的是以打造一批易于推广、创新性强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着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激发企业服务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把这种有社会价值的教育模式推广到更宽的范围。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要求强化高校、地方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等所有参与者的协作意识,形成完善的组织架构,发挥出理事会与管委会共同治理的优越性,让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与发展中人、事、财管理方面均享有自主权,增强制度保障,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等问题,怎样才能让高校、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受益,还缺少具体的可执行的实施办法。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应用理性选择理论对多元合作主体的行动选择展开分析,探究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利益冲突的原因,并为制定可行的政策提出建议,为以后出台更多有利政策奠定基础,不仅维护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也能开创利益共享的良好格局,进而推动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利益及背后原因分析

(一)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利益分析

1  产业化建设背景

现代产业学院如何选准具体服务的创新链或产业链,如何均衡各方利益关系有效降低成本,如何强化产业学院各主体间的协同共建功能等问题比较突出,实践操作层面最大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1]。现代产业学院在育人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出对技术创新的重视,通过协同共享、交叉融合等方式建设与管理,提高功能定位的精准性,集多种育人优势于一身。现代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向人才提出的要求予以回应,为产业创新提供支持。其主要表现:一方面,能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之中。产业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流趋势,要求高校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高校处于人才供给端,要对社会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负责,创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于产教、科教的紧密融合,快速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使人才成长与科研、创新等保持同步,能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产业发展与经济创新的目标得以实现。

2  多元化产权结构

现代产业学院在办学方面体现出多元一体化特征,具有协同、合作等特性,不管是办学理念还是参与主体,不管是运作机制还是资源分配,亦或是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明显不同于普通专业二级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具有特殊的组织属性,这为其制度建设、行为选择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从行为逻辑价值取向看,强调了共同治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中尤为关注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在建设产教融合平台的同时建设项目制课程;在打造师资队伍时,突显多元主体共同教学的重要性;在治理方面,内部治理与理事会领导相融合,发挥出院长负责制的核心作用,多元治理主体在各方面保持互联互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2]。郑荣奕等[3]指出现代产业学院在诞生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强调了创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性,把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等多方主体能对育人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力量整合到一起,调动多方参与积极性,汇聚多方力量,与产业链建设需求予以回应,共同创建产业学院,力求在育人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依托于产业升级打造复合型人才,在基地建设、团队打造、资源获取与利用及创新发展等方面形成合力,建设一个多元化产权机构的组织。

3  复合化服务功能

现代产业学院具有丰富的组织功能,能把培养人才、项目建设、创新创业等多样化的功能集中到一起,但始终居于核心位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在构建教学体系时企业、产业等方面的参与,把技术标准带进教学之中,积极开展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同时接触到多学科知识,不再局限于自己选择的专业,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4]。此外,现代产业还需要发挥其他功能,在创建之初就要意识到应该为哪些对象提供服务,与市场接轨。在机制体制创新的过程中把融合产与教两大板块的内容,把校企当成两大责任主体,激发企业参与意识。把产、学、研育人力量集中到一起,同时突显创、转、用的作用,开创“政校行企园”五方合作的良好格局,提高育人精准性。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以高校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且能产生协同效应的育人平台,增强高校为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满足特定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使育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技术创新并取得卓越成绩。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思路,以便于把握住参与主体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合理的实践路径,促使产业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5]。同时,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都是重要的育人主体,能共同关注和解决行业或企业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平台的支撑之下,企业与产业园区等都要积极参与师资培训,高校也要借助于教学平台为其他参与方提供各项服务,产业与科教的融合将更加紧密。

4  现代化治理体系

在现代产业学院运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多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合理地分配权责利益,避免造成冲突。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虽然刚刚兴起,但是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参与主体也各有所不同,例如有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园区、政府与企业等,尽力打造属于“政校行企业园”模式。在产业学院创建过程中,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往往是五大参与主体共同成立理事会,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治理体系,在育人方面,五方共同商讨确定主体责任者,也对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出具体要求,制订能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能发挥出各方优势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强化企业参与育人的意识,为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带来保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所有参与方都能齐抓共管,打造庞大的育人共同体,开创共赢的良好格局并将其长久地保持下去。开发区产业学院强调了理事会领导的重要性,推行院长负责制,但与接受学校党委领导的院长负责制有明显区别;设立了企业与基地两位副院长,在这方面既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现代产业学院强调了在育人之中企业的重要性,弱化高校的行政管理意识,形成现代化的治理结构。政府要起到指导作用,也要在市场的调节下发展,打造育人共同体,确保在多方合作之中能实现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的目的。

(二)  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利益背后的社会学根源:集体行动困境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指出,只要多个个体之间在利益诉求方面保持一致,他们就会为共同利益的实现采取积极的行动[6]。但是集体行动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乐观主义。在他看来,一个群体要想为共同利益采取同样的行动,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人数特别少,二是采取特殊化、强制化手段,否则个体始终保持理性,将努力满足个人利益的需求,不会为共同利益的维护而付诸行动。这种逻辑解释实际上就是集体行动陷入困境的原因,充分暴露出“搭便车”这一问题。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经过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在此基础上,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7]。根据建设目标,这将是一种全新的可推广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现代产业学院的最终目标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体利益,受益方包括社会、高校、行业、企业和学生等,有些主体他们在合作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搭便车”这种现象。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方面的合作,在合作方面发生利益冲突的案例比比皆是。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培养人才也是国家和社会等的共同利益目标,但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需要采取有效行动,但各方目标有所不同,例如: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学校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等,需要处理好共同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冲突,达成有效的集体行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