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的传承

作者: 解书华 李淼

摘  要: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人本性、历史性和时代性使大学生党性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在党性教育中要弱化机械记忆、绝对崇拜和个人主义,强化主体意识、辩证看待和使命自觉,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方面加强青年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党性教育;高校;文化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016-06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not only the practitioner of Marxism, but also the inheritor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human nature, historicity and modernity,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In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we should weaken the mechanical memory, absolute worship and individualism, strengthen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dialectical view and mission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party member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social care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nd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historical journe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two combination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universities; cultural subject consciousness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增值性评价研究”(JG21DB263);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评估机制研究”(18BJR01013);辽宁省社科联合作一般项目“CIPP模式嵌入高校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的逻辑演绎研究”(20231s1hzyb-19)

第一作者简介:解书华(1987-),女,汉族,辽宁阜新人,博士,讲师,学生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历史。大学生党性教育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能脱离现实的道德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两个结合”的提出,让大学生党性教育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的现实回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征和面貌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优秀思想文化、优秀文化凝练成的精神及优良传统的总体概括。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2]。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四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提出“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转化利用,加大传播力度,增强传播效果,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

党性,就一个政党的整体而言,是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党章》的总纲对党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界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一段捍卫理想信念的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任务的变迁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共产党人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这与传统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葆有的价值观念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合法性的政治法宝,作为新时代同一时空背景下的实践活动,二者具有广泛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5]。这说明,不加强修养和锤炼,党性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甚至可能完全丧失。

党性教育的内涵、内容和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党的角色、使命、性质和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调整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6]。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以学生党员为主体,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深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514.8万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4 951.3万名,占党员总数52.0%[7]。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各行各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主体来源,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的精英力量,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较高,是党的后备力量和民族的未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样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党建工作中,通过积极地行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赓续红色基因,滋养高校青年学生党员党性,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时代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的本质坚守

中华传统文化是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志学”源于《论语·为政》,“志”就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立志是一名党员提升自我党性修养应有的态度,立志于不畏艰难险阻,最终达到竭诚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在《论语集注》中,朱熹解释“志”为:智者,心之所也,其心诚,在于仁,则无心为恶之事矣。正如他所说,如果一心追求的志向在仁道方面,则不会去做坏的事情。作为青年大学生党员,“学”不仅要学习学业方面的知识,更要加强党性修养。“志学”思想中百死不悔的坚定追求、表里如一的道德修养都为今天的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从大学生群体来看,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较浅,关注度不高,受猎奇心理和短视频影响,对网络的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和外来文化过度关注。近年来,尽管高校规范了党员选拔的标准,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党性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还任重而道远。孔子讲“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一个人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他的行为才会行得正,一名党员党性优良才会发挥出自身的模范作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党员党性,提升爱党爱国情怀,是党性教育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  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在新时代规范和提升的现实需要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做好青年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重要内容,更是从严治党的要求。

关注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不仅要看到机遇,还要看到挑战。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思想活跃,高度认同党中央的领导,总体来看,党性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必须正视青年大学生党员党性的不足之处,这其中有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有西方社会的价值渗透,有青年学生自身认识的偏颇,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方法的缺憾。首先,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还没有成熟,辨别能力不不足,同时正处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塑造期,在如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良莠不全的互联网长河中,西方非主流思潮经过包装,以“高级黑”“低级红”方式让青年学生产生信念困惑,无所适从。其次,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表现在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学生在校入党带有明显功利心,在校注重成绩,忽视道德层面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再次,家庭教育的关爱使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淡薄,青年学生注重对内获得,忽视对外奉献。最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在入党前比较集中,党性教育的内容主要依靠课堂灌输,课本太过于宽泛,缺乏深入的分析,教育变得很单薄,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育人的效果不显著,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足,缺乏内驱力,没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与育人功能。此外,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化输出和宗教渗透,在文化多元情况下如何辨别外来文化的真伪,如何辩证地为我所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  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以文化底蕴和鲜明底色彰显人生价值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把自己的事办好”[8]。

在信息化社会里,负面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当代部分青年信仰缺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盛行,长此以往,对青年思想的腐蚀是灾难性的。以中华优秀涵养正气、升华境界,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青年人增强文化自豪感,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十足的底气和破除万难的勇气自觉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的不良影响,成为一个有崇高信仰的人。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信仰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是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精神本源。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党员的信仰之基不仅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更是根植马克思主义在灵魂深处,是新时代实践鲜活经验和精神智慧的凝结。

青年大学生党员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参与者,是贯彻党的理论和方针路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认同主流价值观念,提高思想素养和自觉践行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够影响和凝聚更多青年力量和前进的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