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文化(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冯艳昌 冯捷 凌子悦
摘 要:随着全球旅游行业竞争加剧, 世界旅游文化(双语)无疑是我国新型国际化旅游双语人才培养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课程。针对其内容庞杂、教学重点不易理清的特点,依据内容依托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论,研究尝试构建一种基于微信(WeChat)和FutureLearn在线课程辅助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聚焦于该门课程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五方面探索,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探知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显示,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多样化,在线学习与讨论不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从“书本”到“书本”静态学习模式中走出来,拓宽国际视野,同时加深其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可为高校国际化双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世界旅游文化;微信;FutureLearn;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001-06
Abstract: With an increasing competition in global tourism industry, how to teach World Tourism Cultures (Bilingual Course) is surely an indispensable part to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a new type of bilingual tourism professionals in China. In view of its vast content with difficulties to highlight teaching focus, a hybrid teaching mode(an integration of face-to-face teaching, WeChat and FutureLearn online course)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CBI's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teaching theories. Five aspects of the bilingual course: orientation, objectives, status quo, content and assessmen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hybrid teaching mod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the mode helps to diversify teaching resources. Furthermore, online learning and discussion of the mode not only stimul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help students step out of a static learning mode shifting from books to books, but also broade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horizon and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learning points. It can b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hinses universities to train bilingual tourism professionals.
Keywords: World Tourism Cultures; WeChat; FutureLearn; hybrid teaching mode; course assessment
旅游文化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教育部在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 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1]。世界旅游文化(双语)课程正是在此时代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的。
世界旅游文化(双语)是一门主要以英文作为媒介,辅以中文,学习和了解世界旅游文化知识的课程,所涉及话题精彩纷呈,除了国内,还有国外,例如埃及金字塔、法国凡尔赛宫、西班牙斗牛以及墨西哥玛雅古迹等。
然而, 旅游文化课程信息量大、内容繁杂[2],教学重点和各教学层次内容纷繁复杂,不易理清。若课程内容涉及宗教、民族民俗风情或者古建筑等领域,由于学生接触少,教学难度更大[3]。此外,长期以来,旅游文化课程考核只看学生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基本上与考勤有关,学生平时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和提高,难度不小[4]。鉴于此,如何在有限课堂时间,采用双语(汉英)授课方式,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对每一位讲授世界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显然,以往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该门双语课程教学的实施,短板效应凸显,急需改善和提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旅游文化是什么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四个重要概念: 文化与旅游;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其次,世界旅游文化(双语)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
一 世界旅游文化的概念
(一) 文化与旅游
文化是西方主客二分观念下的产物,是与自然对立的。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语,意为“培育”之义。《韦氏词典》中对“文化”一词的含义解读为:凡是种族、宗教或社会群体的习俗信仰、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他们使用物体的特征等,均属于其文化的范畴[5]。
旅游一词最早起源于1811年,含义为快乐、愉悦而进行旅行的实践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一词的范畴解释为: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它意味着人们为了个人或商业、专业目的而前往长期居住地之外的国家或地方[6]。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到文化与旅游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文化与旅游又是息息相关。人们总是对与自身所在文化圈之外其他国家的异质文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好奇心。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碰撞,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二)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是伴随着21世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一个新名词。旅游目的地的人们试图通过调整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或当地传统,并为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而保护环境,使他们自己的文化受到外来游客的欢迎。换言之,旅游文化是在短时间内精心策划和培育的产物,具有明确的长期经济效益目的。
而文化旅游是旅游业中的一部分。世界旅游组织将其定义阐释为:游客是以学习、发现、体验和消费旅游目的地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景点(产品)为基本动机而进行的旅游活动[7]。文化旅游是游客众多旅游体验活动中的一种类型,以消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产品为主,所以文化旅游并不等同于旅游文化。
综上所述,世界旅游文化指的是世界各民族长期以来创造的结晶,主要包括艺术和建筑、文学、音乐、历史和文化遗产、烹饪、生活文化、价值体系、信仰和传统等方面。钟贤魏[8]在其研究中指出“世界旅游文化凝聚着世界各民族的创造精神……作为世界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包含了世界文化得以维系的几乎全部因素”。
二 世界旅游文化(双语)课程教学定位、目标与现状
(一) 教学定位
在整个旅游专业学科教学体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文化学通常被视为旅游管理专业三大支柱[9],其中文化学支柱主要以讲授中国旅游文化为主,辅以民俗旅游、园林艺术、旅游历史文化和世界遗产概论等课程。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旅游业日趋紧密地沟通与交流,不可避免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语旅游人才加持。
世界旅游文化(双语)课程不仅涉及旅游综合性特点,而且涵盖文化的延续性以及旅游主体对旅游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感受和体验。该门课程的教学定位是一门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课程, 一般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限选课,教学对象为大三学生,要求对旅游和文化等相关方面有一定知识贮备为前提, 于春季学期授课。同时也可作为全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 对旅游和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均可选修并研习之。
(二) 教学目标
世界文化旅游(双语)与旅游管理专业其他核心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同。此门双语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满足培养适应现代化旅游业发展,具备中西方旅游文化素养和系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而开设,通常有以下四点教学目标:①丰富学生对世界各国旅游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②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了解和欣赏全球旅游文化魅力与差异;③培养学生设计与创造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能力;④帮助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研究方法并针对旅游文化领域中某些论题进行辩证思考,具备一定动手科研能力。
(三) 教学现状
目前为止, 开设世界旅游文化(双语)课程的国内院校屈指可数,因而可借鉴经验和课堂教学案例很少。追溯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中文)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内容选材普遍存在陈旧问题,现有教材与民俗学、旅游地理内容有大量的重复”[3]。有高达42%的旅游文化学教材被简单地等同于旅游对象物的文化介绍,具体表现为仅在建筑文化、山水文化、园林文化等前面加上旅游或直接介绍相关的文化等[10]。因而,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是教授该门课程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 由于该门课程所涉及的世界旅游文化知识面广且复杂,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一般为每周2学时,一个学期32学时课程安排。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理解并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体现该门课程趣味性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再次,双语授课的形式是否会让学生陷入到听不懂课程,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困境?
基于对教材和学时等两个重要因素的考量, 引入微信(WeChat)和FutureLearn在线课程辅助面对面课堂教学, 尝试搭建世界旅游文化(双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具体实施方案和课程考核如下,以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 世界旅游文化(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 教材和学时
就教材而言,以往旅游文化教材(中文)“在对各类旅游文化的内容取舍显得随意,撰写内容按照编者的喜好而定,没有考虑到旅游文化课程的特殊性,显得内容庞杂而不得要领”[11],因而在教材选用上需非常谨慎,既要考虑其教学内容覆盖面,是否包含旅游文化理论基础和核心要素,又要考虑其是否是双语版本。此处,推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冯源主编的《世界旅游文化》(英文版),此教材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世界旅游文化中英双语教材。正如内容依托法相关理念所指出,“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应遵循主题为主,而不是语言的原则。课堂教学应是尽一切努力来确保学生对所讲授主题内容的理解”[12]。选用该本教材源于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正是按照主题内容来设计:以世界旅游文化基础知识为本位,使学生在世界旅游活动的语境中认知语言和文化,既了解语言规律,又掌握旅游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