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作者: 刘立新 寇尚乾

基于服务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0

摘  要:地方产业发展与地方高校建设是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关系,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与改革导向,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服务地方产业能力水平,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改革与建设,即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导向优化专业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考核。

关键词:地方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能力;应用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151-06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teract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so as to reach the win-win accomplishment. It is the educational goal and reform orientation of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their cultivating process while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The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ema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should optimize constantly their cultivating syste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ies of serving local industries. The three mai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re as follows: optimizing the major construction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serving local industries;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main thread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mechanism with the cor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gmatic ability.

Keywords: local industries;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pplication ability; optimization

地方应用型高校依托地方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特别是地方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具有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校的人才与科技支撑,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引领与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也需要地方产业的资源与平台支撑,地方产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与创新。鉴于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应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布局、转型升级及对人才、科技的需求状况,不断创新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从专业建设、教学过程、课程考核三个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稳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一  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导向优化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石,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的基础,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最根本的载体在于学科专业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构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机对接,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有效衔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以地方产业带动和优化学科专业建设、以学科专业建设引领和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与互动融合。

(一)  依据地方产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

基于服务地方产业的需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依据地方产业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和结构布局,根据学科资源优势及建设方向,设置与地方产业布局紧密相关的专业,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1  前瞻性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前提,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根本渠道。由于本科人才培养一般具有4年左右的周期,即便围绕社会需要及时设置的专业,也需要大概4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产出”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为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应前瞻性地进行专业设置。一是围绕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广泛深入的产业需求状况调研,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未来需求情况,超前地进行相应专业的设置,使专业人才培养周期与产业的需求周期紧密对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二是在专业设置基础上,针对既有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不断加强和完善专业建设,增加专业建设的新内涵,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对接,不断增进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达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协调。

2  系统性优化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专业设置在服务社会方面往往具有单一性、分散性和薄弱性,缺乏系统性、整合性和有效性。因此,为了更精准、高效、有力地服务地方产业,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对专业设置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形成系统性的专业结构体系,更好满足和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各方面需要。一是突出学科优势。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展开。应用型地方高校应立足自身学科资源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布局,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同推进”的原则,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使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布局形成有效对应。二是彰显地方特色。特色专业一般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某种特殊需要或某种特色产业而设置的专业,如攀枝花学院针对攀西地区钒钛资源丰富且对相应人才和技术需求旺盛的特点,设立了钒钛相关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特色产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一般而言,特色专业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是在学科专业交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服务地方产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独特的潜力,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借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载体。

(二)  依据地方支柱产业构建专业集群

地方支柱产业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服务地方产业应以服务地方支柱产业为重点。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应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建设具有聚合效应的专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对接。

1  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单一专业在服务地方产业方面往往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地方支柱产业而言,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组合,因此需要构建专业集群,才能适应和满足支柱产业在人才和技术上的多元需求。专业集群是指围绕服务地方某方面的共同需要,在两个以上的专业在有机组合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专业共同体。专业集群经过上下、前后拓展,与其他的专业集群或专业产生纵向、横向联系,形成具有前后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专业链条,即专业链。在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方面,构建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应关系十分重要。一是以产业链带动专业链。专业链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的各种需要,在经过相近学科专业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合理改造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步发展的,专业链与产业链应该实现最大程度的对应关系;二是以专业链拓展产业链。专业链的建设依据不局限于产业链,它对产业链具有引领与创新的功能。产业链应根据专业链技术创新的情况,不断拓展、深化或优化产业链条,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如此,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不断融合互动,互相带动与促进,实现专业技术与产业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

2  人才链对接创新链

专业链不仅是专业资源的有机组合与延伸,更是人才资源的有机组合与延伸。专业链上汇聚的跨专业的人才,通过跨专业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可以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功能,实现“1+1大于2”的整合效应。因此,要通过专业链建设带动人才链建设,聚合人才,推进创新。但是,基于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人才链建设,应面向地方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和技术创新,即所谓人才链对接创新链。一是聚焦地方支柱产业“卡脖子”技术集聚人才。关键技术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产出”关键技术。为此,需要围绕产业链技术需求,在专业链建设过程中有机整合各类人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进协同创新等方式;二是聚焦地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布局人才。产业转型升级是系统工程,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和综合的,因此,在专业链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各类人才的聚集,也应合理布局和高效使用各类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形成人才梯队,建设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实力强大及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创新型人才链。

二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

人才培养类型是高校分类发展的依据,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因此可以说,培养适应地方产业一线需求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这类应用型人才不仅具有专业方面的应用能力,而且应该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并能发挥自身所长,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即具备较好的职业能力。因此,培养职业能力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指向。职业能力是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它关注的是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一职业以及在该职业领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1]。从教学过程优化的角度上讲,培养职业能力,最重要的渠道是产教融合、最重要的平台是产业学院,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推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创新。

(一)  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培养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适应岗位、不断开拓创新所需要的一种实际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结果,反映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和持续优化的过程。

1  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产教关系深刻变革

产教关系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因素。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上看,产教关系大概经历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个阶段,反映了产教关系的深刻变化。

产教结合体现的是高校主导的产教关系,其目的在于解决高校自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通过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产教结合是在既定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的一种方法或手段,其实质是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体现的仍然是高校主导的产教关系,但开始关注企业的价值诉求,强调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与互动,其要解决的问题不是高校自身的问题,而是高校与产业共同发展的问题。因此,校企合作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重构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其实质是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产教融合体现的是高校与产业双主体的产教关系,强调的是高校与产业融为一体,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为支撑,二者相融的同时,也保持相对独立性。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企业诉求,更好解决校企之间的矛盾,推动形成高校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和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产教融合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其明确了行业企业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