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施

作者: 李秋华 刘敏超 徐学涛 杨涛 李玉瑛 汪涛 柴晓晴 陈汝萍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是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抓手,应积极开展多形式、灵活多样的思政教育,实现各专业课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五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结合课程特点,从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和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将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的改革途径和课程体系建设,以达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育人、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科学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德育元素;案例教学;实践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173-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s an important step for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various forms of flexi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ll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ll-round and whole-process education.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is a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in Wuyi Universit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form approach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rough several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the method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ts purpose is to achieve the coope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to cultivate national useful application-oriented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ith professional quality, professional ethics, scientific exploration spirit and patriotism.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case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fusion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促进本科教育的“四个回归”。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因此,课程思政的开展应以专业课为依托,既兼顾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生动性,又要深化以课堂为载体的思想教育,以达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3]。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五邑大学加强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改革了传统培养体系中把专业课与德育课划分为明确的两条线的情况,以课程思政改革为抓手,以产出为导向,以结果为目标,以创新创业实训为手段,建立新型培养模式。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贯穿于课堂教育的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构建课堂育人新格局,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4]。专业技术课程的教育应首先完成系统的知识学习,具备基础知识能力,进而以此为载体,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协同完成德育教育、思维教育、实践教育与研究能力教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等实训课程相辅相成,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创新思维。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污染的来源、影响、传输扩散和治理技术,包括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各种治理技术,典型控制设备的结构特征与应用范围,以及典型工艺和设备的设计等。通过系统学习大气污染治理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治理技术及设备的设计与计算,结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的实训操作,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艺设计和研究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贯彻“立德树人”的宗旨,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科学家精神进课堂,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化务实创新,使学生树立建设美丽新中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到知行合一,服务社会。

一  教学要求与实施条件

高校教师服务工作室已在《“课程思政”设计编制指南及方法》文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是要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智育是德育的载体,课程思政教育应坚持:以扎实的专业和知识教育为基础,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高尚、专业理论扎实和技术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标,要始终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5],应严格筛选合适的德育元素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教师要把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使三者有机融合,不可分割[2],很多专业课的学习成果和接受度、评教等,除了与课程本身的原因有关,与上课的教师素质也是息息相关[6]。专业课教师除了应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和授课经验,还要政治觉悟高,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品格和热爱教育的情怀,能以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笔者为五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核心课程团队负责人,负责高质量专业课程建设,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为目标,结合多媒体、微助教、超星等平台辅助教学,进行内容讲授和交流互动,强化教学效果,严格树立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坚持“四个回归”,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寻找德育元素并灵活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如春在花,润物无声,以期教学思政协同化,培养有专业素养、职业操守、科学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  教学安排与课程思政的设计

2019级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为32学时,2.0学分。实验课是16学时。2019级未开设课程设计。该理论课程主要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有较多晦涩难懂的公式模型,要想学生理解透彻,学时无疑是比较紧张的,在有限的学时中如何加入课程思政,并且能够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就需要筛选设计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合。首先要回归常识,必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立足之本,利用好固有平台,强化专业基础知识,这个是不可动摇的,必须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引入案例的形式来考虑思政元素,那么案例必须是结合课程内容,不是专门单拎出来讲个故事。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案例选择时强调练就真学问,做到知行合一,融会贯通。认真完成课内作业、课外作业,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做既能说又能做的专业人才。最后,要不断学习,追求创新。不可知而不行,行而不坚。同时,在讲授一个蕴含思政元素的工程案例前,以对分课堂创始人张学新教授的教育理念[7],课前布置给同学们“独学”,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分析案例中用到的知识与技术,以及专业工作者的职业品格,发表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对话”。老师根据课堂进展,进行引导和总结,形成高层次学习成果。

三  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

(一)  高屋建瓴,通盘考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五邑大学是广东省省属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办学目标。在此指导思想下,教学应要构建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符合环境过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课程安排应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把握好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和知识衔接。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三部分:理论教学、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课程理论教学是结合同期开设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进行实训操作,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大气污染控制基本知识与理论、治理技术及设备的设计计算,具备运用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分解大气污染工程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开展大气污染工程工艺设计和治理技术研究的能力,也为今后学生从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的工艺设计与系统分析、科研与管理奠定了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2020级增加开设独立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训练,同时增加了课时学习和新的实验设备,包括等离子处理废气装置,不同的填料塔处理废气装置等,增加了实验设备的台套,完善了实验室建设。2020级以后的教学大纲中,理论课为40学时,实验实践课程24学时,课程设计实训为16学时,实践教学与课程设计都有独立的教学大纲,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  突出特点,注重融合

在收集大气污染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编写整理材料,建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案例库。首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注重人才培养与本土产业的融合,结合五邑大学作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其次,注重德育与智育的融合,在案例教学的同时巧妙设计融入德育元素,达到全方位育人目标。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实践必须起到检验和提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注重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的结合,充分利用线上资源的优势,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学习力的培养,提升教学效果。

(三)  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交相辉映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依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广泛挖掘专业课程德育元素内容,以环境典型案例为载体进行思政内容设计。大气污染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事件,重要的科学家以及重要工作突破,结合历史环境与国情,事迹、案例,融合专业知识设计思政内容。例如,在介绍燃烧和污染物排放时,对我国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进行了讲解,同时也对清洁能源的使用进行了讲解,如水力发电、海上风电、核能等。介绍能源比例,比较不同能源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程思政引入丁仲礼院士访谈节选,使同学能够关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理解节能减排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增强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学习积极性和使命感。对于碳排放的限制与发展的需求矛盾促使我们急需优化能源结构,节选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持续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8],构建“降煤提效-气化绿电-清洁脱碳”低碳转型,化石能源逐渐向零碳能源过渡,摆脱传统能源依赖。通过对燃料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的知识介绍,以及课前在微助教分享的关于“双碳”战略目标的学习资料,向学生强调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同学们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