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融入红色校史的课程思政设计实践
作者: 许吉 胡二涛 刘宁
摘 要:该文围绕电磁场理论与光波导技术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从思政育人目标确定、整体设计思路、课程思政元素的映射与融入、思政育人效果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列举最适合讲故事的绪论课及《红绿蓝:南邮的色彩》的校史故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作为具体案例,最后介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及持续改进工作的总结与展望。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基于产出导向理念开展,结合校史体现南京邮电大学特色,落实了专业基础课的立德树人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产出导向;立德树人;红色校史;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169-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 and Optical Waveguide Technology", and elaborates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the elaboration of overall design ideas, the mapping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and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s, and enumerates the most suitable introductory course for storytelling, as well as the school history story of "Red, Green and Blue: The Colors of NJUPT",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s specific cases. Finally,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its evaluati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ork is summarized and prospec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outcome based-education concept,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JUPT, and realize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i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utcome-based education; morality education; the "red" school history; design practice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纲要》还明确在专业教育课程方面,“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2]。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电磁场理论与光波导技术作为南京邮电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思政育人目标的确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考核评价等均值得探索[3]。课程思政在教学大纲、课堂实施、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及考核评价等全环节落实,实现专业基础课在新时代工程教育背景下的立德树人作用[4-9]。
一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确定及整体设计
(一)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专业特色方向等,结合电磁场理论体系内容梳理、凝练课程目标(教学效果),在课程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程实践思维、融入课程思政内涵等,其中思想、素质教育目标(思政育人目标)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但不限于这三点所限定的边界。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培养学生欣赏科学美的人文情感、引导崇尚科学文明的价值取向。
(二) 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基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秉持产出导向(OBE)理念,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1)根据课程的专业知识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形成主要的、重要的、作为切入点的课程思政授课要点及主要思路。
2)探索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如历史事件、典型案例、科学家故事、生活事例和前沿信息等,形成具体映射点或融入点。
3)组织科学合理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如信息媒介、调研学习、课堂讨论、同伴教学和问卷自评等,建立不同的方法方式与具体的课程思政融入点及育人目标之间的关系。
4)合理评价预期教学成效,定性或定量、直接或间接方法来评价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具体成效,尽量做到可观察、可评估,让学生有获得感,并将评价结果用于后续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三) 课程思政元素的映射与融入
基于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思路,结合具体知识能力相关的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具体教学单元内容的融合点,概括见表1。
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思政元素、思政育人功能及授课形式的对应关系,概括见表2。
思政教学成效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评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小论文及建模情况,判断其科学精神的践行体现;通过小组展示、文字表达形式,让学生阐述思政育人融入后的心得感悟和收获。
(四)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考核评价的具体实施
基于OBE理念的反向设计思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近年来新冠感染疫情对教学各环节实施的影响,在保证知识能力素养考核的基础上,本课程对传统考核成绩构成比例进行了改革,具体变化见表3。
表3 改革前后的考核成绩构成比例
课程思政小论文的要求为:结合所学知识点,通过相关文献或网络信息调研,谈谈家国情怀、科技报国理想等感悟,字数3 000字以上,并提供了标准化小论文word模板。小论文的评价总分为20分,包括篇幅格式规范等5分,知识点结合度5分,调研内容阐述情况5分,家国情怀、科技报国理想主观阐述5分。这个环节既起到了教学作用,也起到了考核作用。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增强主人翁意识,同时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并评价了思政育人效果与专业能力素养的结合情况。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基于过程化管理和监督的强化实施,将平时成绩的总比例由30%提高至50%,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考核已经在课程思政小论文环节体现,基于OBE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期末考核将围绕能力素养课程目标进行内容设计,以考核学生相关知识能力的达成情况。
为了规范评分标准和教学资料归档,笔者作为课程负责人组织讨论设计和制定了课程思政小论文评分要点、记分要求、归档要求。小论文评分要点见表4。
表4 小论文评分要点
课程思政小论文评分记录要求:按照行政班,学号顺序,记载电子版评分记录后打印,用于归档。小论文评分表样式如图1所示。
二 课程思政具体案例
(一) 最适合讲故事的绪论课
绪论课是最适合讲故事,也是最适合大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一堂课,下面将具体介绍绪论课是如何基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落实和开展课程思政的。
绪论课主要介绍电磁场理论涵盖的内容、发展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等。在介绍课程目标的时候,不仅限于知识、能力目标,也可以直接有力地将思政育人目标讲述解释给学生。
在介绍电磁场理论所涵盖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可选择我国相关领域的突破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如西南交通大学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作为磁场力应用的例子;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电磁场与电磁波是信息载体应用的例子。一方面做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衔接,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回顾电磁场理论的发展历史,介绍经典科学家故事时,引导学生发现大多相关科学家均为欧洲人,寻找相关科学发现和发明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关联性,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会科技强国的必然性,激励科技报国的决心,以此形成课程思政授课要点。
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相关应用,或是新闻媒体中了解的国际时事,拓展电磁场理论可进一步深入研究或与其他课程及学科交叉的内容。比如着眼一个具体例子,3D电影利用了电磁波的极化特性。启发学生思考未来3D显示的发展趋势,亦或是利用电磁波极化特性的其他应用等。电磁波作为能量的一种形式,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作为探测未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均可以从目前的新能源、“碳中和”及航空航天探索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概念找到切入点,唤起学生的共鸣。
如此,在第一节课,就从课程目标、专业内容、课程思政元素和思政育人作用上在学生心中建立完整的体系。
(二) 校史故事融入课程思政
《红绿蓝:南邮的色彩》是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南邮”)的校史读本,该书讲述了南邮近80年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红色历史,书中的内容也极其适合作为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光学三原色红、绿、蓝,与南邮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深度契合。红色代表学校优良的红色革命基因;绿色代表学校从传统邮政通信起步;蓝色代表学校鲜明的电子信息特色。全书分为“战邮记忆”“凯歌前行”“师者如兰”“邮子风华”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南邮在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代表性人物、重要成果及重大事件。书中的故事既赓续了红色血脉,又体现了电子信息特色,总能找到与专业课契合的思政元素。
例如,通过课堂教学介绍红色校史《红绿蓝:南邮的色彩》扉页的“战邮记忆”内容,理解战时通信条件的艰难,理解技术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生产力的必须,也是提升国防力量和民族战斗力的必须。
例如,令人印象深刻的“汶川上空的南邮电波”。在这场灾难中,有线通信网络全部被破坏,传统的卫星通信固定站也经受不住地震的摧残,记者们只能徒步进入灾区,通过海事卫星电话用语音讲述灾区的状况。但短短的几天后,全国人民就看到了实况播报。这其中就有南京邮电大学研制的“便携式卫星通信系统”的一份贡献,救援人员携带该设备,打开天线,自动对准卫星,瞬间实现了通信畅通,为抗震救灾的有序展开赢得了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