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作者: 姚书志 何林

摘  要: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域由现实生活单个场域延伸为线上线下多个场域,给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网络管理、网络服务方面问题凸显,严重影响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网上网下融合着力推动网络育人创新;加强技术管理贯通,切实提升网络安全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通过网络素质提升作为增长点,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素质;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165-04

Abstract: In the era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tended from a single field of real life to multiple fields online and offline, which puts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ability. However,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aily network management and network service are highlighted,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cess of counselor professionaliz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o promote network education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management through,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twork security ability, tak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strive to improve personalized service level. Through the network quality improvement as a growth point, it can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counselors; network quality; vocational ability; improving path

高校辅导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时代新人的引领者、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理论创新的推动者[1]。由此可看出,教育、管理和服务作为解读高校辅导员职业内涵的“三架马车”,同时也是其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支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重要作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凭借其便捷性、隐匿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迅速占据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而高校辅导员需要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价值引领,实现网络时代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职责的协同发展,进而提升其网络素质,这对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网络社会化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于应对时代新挑战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三因”理念彰显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指明了网络社会中社会变革的主体趋势。全球数智技术在互联网巨头全球布局进一步扩张,人类社会深陷信息化海洋,线上线下生活进入普及化和常态化阶段,网络社会的全新社会秩序图景正在悄然形成,这也为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目前,辅导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潜在问题,难以应对网络新兴技术的飞速更迭带来的影响。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旁落,价值传导和思想引导难以有效渗透入网。信息资源垄断地位的丢失和高校学生在网络空间的“野性生长”,使得高校辅导员在网络空间的“失语化”现象越发严重,严重限制了辅导员网络空间价值传导和思想引导的发挥。二是供给内容形式单调乏味,难以集聚学生注意力。当前高校辅导员却囿于重理论文本、轻影音图像的偏文字型、静止型的内容供给模式和枯燥乏味的供给内容缺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黏着度不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无法搭建起教育良性互动的桥梁。三是网络化媒体兴起,争相夺取辅导员价值“传声筒”。各种网络新媒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积极在公共网络空间同辅导员争取学生注意力资源,扩大其影响力,其开创的网络互动板块和内容由于采取图文并茂和情声融合等新颖网络交流方式,迎合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偏好,在学生中拥有大批“拥泵”,极大削弱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价值引领力。

(二)  日常管理适应不了网络环境新变化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加剧了人类社会技术化的趋势[3],加强技术赋能,推动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生产力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新特征,改变了辅导员学生管理的环境要素。学生管理事务面临着复杂网络环境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需要建立起以大数据赋能的新型科学管理模式,这给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提出来了更高要求。

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与网络技术搭建的融合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数据赋能思政的新秩序蓝图正在悄然形成,但其中潜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数据精准思政细节尚未捕捉完整,影响学生管理科学筹划。由于学生人群体量庞大和自身事务繁多,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大大分散,再加上两者沟通中存在的“隐形壁垒”,辅导员无法实现对学生中的少数人的特殊情况进行排查,科学筹划管理。二是数据精准思政渠道不够畅通,影响管理资源调度。辅导员管理科学有效的数据信息需要翔实细致,传统的人工搜集途径承载不了信息化条件下智能管理的速度和即时性要求,学校部门间存在的“数据孤岛”也为数据运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增加障碍。三是数据后决策科学性不足,影响精准思政效果。辅导员对于关涉学生的事务处理仍停留在对数据的浅层解读,欠缺对于数据的精准分析和处理,无法捕捉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代张扬个性的需求和思想活跃的行为表征,并进行科学管理工作决策。

(三)  学生服务满足不了全面发展新需求

复杂的信息,多元的文化乃至价值的分化和冲突在网络这个方外之地酝酿发酵,放大和透视着青年学生的欲望和兴趣。高校辅导员的传统学生服务工作模式滞后、僵化应付不了网络环境下学生网络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也即高校辅导员端的服务供给侧结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高质量需求,形成一定的错位落差,自然更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新需求。

高校辅导员学生服务工作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明显的难以契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实际,呈现出诸多问题。一是主体服务供求失调。网络社会眼花缭乱的海量信息在算法分析和智能推荐机制的加持下,精准捕捉青年学生群体信息需求和独特偏好,满足了学生的信息需求和娱乐消遣,学生的个性得到极大张扬,他们更加积极活跃在网络空间进行思想碰撞和志趣交流,网络化生存的图景越发突出。然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仍在网络外,采用传统方式提供服务供给,忽视了学生网络世界行为和思想上的新变化,满足不了学生在进入网络世界后全面发展的新需求,而且再加上辅导员在网络世界同学生互动的缺乏更引发了辅导员服务供求和学生需求的落差程度,形成了巨大的服务供给鸿沟。二是工作重心不明确,工作场域严重错位。高校大学生进入网络,其学习、工作和生活围绕网络增加了“新底色”,所需的服务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而高校辅导员由于对于信息网络的接受和反应速度较慢,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服务工作筹划尚显单薄,形成了主体场域和对象场域的严重错位。

二  高校辅导员网络素质问题溯源

(一)  形式载体单一,思想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网络时代的来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新媒体和各种互联网平台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形式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效益。网络社会中学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为辅导员创新和丰富形式载体、提升思想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发挥网络载体的独特优势,推动交互功能和覆盖渗透功能的网络新技术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优化。一方面,从内容形式来看,辅导员推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整体水平较低,忽视对于“网言网语”的融入,简单依靠文字缺乏使用图片、视频、语音进行融合创作的能力,同时内容主题设置更多偏向于学校政策、党政会议等,缺少对于诸如5G、算法推荐、VR等先进技术搭建起来的新媒体的利用,缺少在内容形式上的革故鼎新,供给内容在学生中缺少感染力和吸引力,出现了曲高和寡的现象。另一方面,从载体利用程度来看,高校辅导员的网络阵地以个人微信公众号和主题性思政网站为主,尚未实现对于网络平台的深度挖掘。辅导员简单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无法建立起以网络载体为中心,融合大众传媒、网络社区媒体、自媒体的网络载体利用模式,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建合力。

(二)  技术赋能滞后,日常网络管理与网络社会不适应

网络社会的崛起不同于以往传统社会模式的发展演变,处于网络社会中的高校学生网络化生存现象越发凸显,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阻隔,实现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交融,酝酿着行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契机。

高校辅导员日常网络管理跟不上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究其根源,在于网络技术赋能进程的滞后。一是互联网+管理模式尚未成熟,赋能机制效用不显。高校智能化和大数据平台虽已建立起来,但在平台深层使用和数据挖掘以便进行分众化、精细化管理对接尚不成熟。在诸如“两微一端”、QQ、今日校园和易班等学校运营和参与的学生网络数据管理平台上,对学生的行为轨迹和思想表征的信息数据处理和分析欠缺“深加工”,无法对学生进行360°数字精准画像,在掌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成长情况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层面的技术赋能,科学性和有效性欠缺。二是辅导员缺乏相应知识技术,人机协同配合不高。网络社会中,海量信息数据的挖掘是推动技术赋能的重要途径,而要进行数据的有效挖掘,必须提升辅导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人机协同水平。三是技术逻辑同价值内嵌张力过大,管理内容融入度和发挥度不高。在辅导员可以参与和运营的网络平台中运营模式相对固化、靶向偏移,缺乏对于符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特征内核的挖掘和生产,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需求侧改革推进不够,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三)  服务观念落后,个性服务与学生实际难对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要“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对于辅导员融合网络思维,改善学生网络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学生网络行为表现出来的复杂多样的特征,高校辅导员只有立足学生实际,转变服务观念,推出个性服务,才能实现服务与学生实际的对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