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推进教员师德师风建设
作者: 周海华摘 要:加强和推进教员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与教员师德师风建设密切关联,课程思政内含教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客观要求,能够激发教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动力。以课程思政推进教员师德师风建设应从教员开展课程思政、院校推动课程思政、制度落实课程思政三个层面来组织实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员;师德师风建设;军事教育方针;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185-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milita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ain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construction, which can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b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should be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ers' devel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promoting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ystem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military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由此可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作为军事院校,我们同样要把教员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员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员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随着课程思政在军队院校的推进和深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教育效果开始逐步呈现出来。与此同时,教员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在挖掘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先受教育”[1]的理念让教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产生较大转变,教员在先受到教育的基础上再实施教育,和谐了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教员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军事素养的提升,推动了教员的师德师风建设。
一 师德师风建设是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要求开设的各门课程要深入挖掘本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按照“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军校教员在授课过程中提升学员军事才能的同时不忘育人的责任,利用课程的思政元素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从而在本门课程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使通识课程、军事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新时代军队院校实施课程思政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培养学员,强固他们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灵魂,激发军人敢打必胜的血性胆魄,赓续人民军队的本色作风,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军队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员是主体力量,教员的师德师风将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因此教员要把师德师风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记为党育人为军队育才的使命,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军政素质,言传身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3]。教员开展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对师德师风的新要求的回应。
(一) “四个引路人”——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指向
加强教员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员成为习主席要求的“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军校教员应以“四个引路人”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指向,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力量,教员肩负着知识传递和价值观教育的使命,承担着培养政治上合格、军事素质过硬的未来军事人才的重任。当前,人民军队正在向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式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这个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5]”,这归根到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之奋斗。军校的学员正当风华正茂,处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教员应当以其崇高的人格修为、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使命担当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铸魂育人,对照“四个引路人”的要求,铸就自身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操守,成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和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坚定支持者,热爱国防事业,立志让青春之花在军营中绽放。
(二) “四有好老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衡量标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习主席指出,广大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6]”的好老师,“四有好老师”是新时代教员师德师风的衡量标准。“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7]”新时代军事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思政课的一切教学要始终把党指挥枪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讲授姓党为党的政治灵魂,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贯彻政治建军要求,不断为党和军队培养坚定举旗人、可靠接班人。因此,每一位教员都努力成为一名好教员,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从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军事素养、知识才能、教学功底等方面审视和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成为强军路上的好教员。
(三) “四个相统一”——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教员师德师风建设应做到习主席强调的“四个相统一”,即“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8]”“四个相统一”也是军校教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参照。在军校,学员除了完成基本的训练之外主要任务就是听课,与教员接触甚密,教员的言行会对学员产生深远的影响。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明确标定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军事教育要把德育摆在育人首位,把政治素质摆在人才素质首位。教员作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贯彻者和执行者,须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把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要求融入到自身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去,谨言慎行,为人师表,以德垂范,按照“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帮助学员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厚植学员爱党、爱国、爱军、爱人民情怀。
二 课程思政是教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动力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教员作为组织者、践行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知识、能力上先行学员一步,先受教育。教员实施课程思政时自己应该先加以学习,而教员在学习、提炼、总结的过程中,自己先深化,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提炼总结后融入课堂教学,在已经吃透的基础上进行授课,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和提升,有利于达到育人的初衷,在育人的同时教员的师德师风得以自我建设。教员的学习与自我提升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客观要求,教员先受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能力和水平,涵养教员的师德师风,是提升教员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
(一) 课程思政有助于增强教员师德责任意识
开展课程思政的首要前提是各门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教员要把握好课程思政的政治站位,铸魂育人,为战育人,牢记军事教育要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摆在育人首位,把政治素质摆在人才素质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军事教育的全过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高度,在常学常新、常讲常新中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蕴,认清自身肩负为军队培养未来军事人才的使命和重担,深化对课程思政的内心认同,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举旗铸魂,向战为战,守正创新,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确保军事教育的领域始终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教员要自觉对照习主席提出的“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四有好老师”等要求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军事素养,在学员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扣好学员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人民立场,以崇高的师德师风投身于强军教育事业。
(二) 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教员师德践行能力
课程思政不是要求教员各门课都讲思政,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而是要求教员挖掘自身所承担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即把育人的“盐”溶解到铸魂育人的课程中,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育人无声。在面对“两个大局”的深层联动,面对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军事任务的深刻变化,面对学员的新特点新需求,把构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融入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要求教员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本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讲活课程思政,避免简单说教,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先打动自己再打动学员,真正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本身就可以提升教员的道德品行,带动教员将师德建设融入课程教学,通过对课程思政实践的反思,不断改善提升教员师德师风,把师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起真学实做的好样子,以模范行动影响学员、感召学员,实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立起新时代军校教员的“好样子”。
(三) 课程思政有助于丰富教员师德修养
近年来,我军院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各种课程思政的教学比武层出不穷,大大提升了教员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能力。课程思政已成为诸多课程建设的重要理念并在上课实践中贯彻实施。当然,开展课程思政并不是说每门课都要讲思想政治教育,额外增加课程的教学量,而是要把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员的教学过程中,达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目的,把每门课提出的育人功能无形地彰显于各门课的课程教学中。教员要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按照育人理念整合课程教学的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一切教学向着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目标而行,在备课中以此为抓手,从而增强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并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从内部促进教员师德师风的建设。之前我们强调的师德师风建设更多的是从规章制度来建设即外部推动多一些,而课程思政则更多通过“教育者先受教育”,把教员的师德修养与教员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开展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员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师德修养,把新时代对教员师德师风的要求落地落实,用实践养成和内部自省涵养师德师风,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