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重构: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徐卿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对未来战略竞争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当前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的弊端和挑战,加强工程、科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立德树人目标导向,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建设,形成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构建课堂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为新兴工科产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校;新工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189-04

Abstract: Confronted with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uture 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colleges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n urgent need. Currently, a series of drawbacks and 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the cultiva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talents in higher colleges educ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alent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colleges education.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morality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be promoted, a teaching system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formed, and a training mechanism for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combining classroom learning and practical exercis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study i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possessing both virtue and intellig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industry.

Keywords: higher colleges; new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taleny training

新工科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工科在校生规模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以上。如此数量的工科类专业学生群体是我国科技兴国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化、创新型的高素质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积极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统筹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实施指南,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范式和中国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无法比拟的作用。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路径,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人才。

一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单一

工科学生做事专注细致,逻辑缜密,理性思维能力较强,偏于重视工具理性,易受惯性思维影响,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纳性较差。加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较为呆板枯燥,往往没有依托高校工科专业底色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水漫灌”和“定向输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召开主题班会、举办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等,不能有效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认同,未能形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者的有效融合,未能健全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无法适应新工科的建设需要。

(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为加强工科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也开设了通识类教育课程,但也仅仅围绕着传授知识开展教学,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或者考核机制不健全,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理论知识多,思想引领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的育人育德“两张皮”现象。学科交叉融合不够,跨领域、跨学科教育的意识不强,无法真正开展“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无法正常满足学生对综合素质的需求,在这种体系下工科人才往往知识面较为狭窄、缺乏创新融合意识、无法形成“大工程”观,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

(三)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需要,工科教育更加注重和强调实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要求师生间的互动要更为频繁密切,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校扩招之后,高校学生人数的剧烈增长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师生在数量配比上产生了一定的失衡,在教学方面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人数,只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实验、实践的课程由于建设和配置的滞后导致实际操作的课程减少,进而大幅度降低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直接接触的可能性,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减少,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阶段的学科壁垒、专业隔离使得我国工程教育体系的发展难以取得较大突破,培养出来的工科人才无法满足以强调跨学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程教育要求,进而也就难以对突出创新思维的新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二  新工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与传统工科而言,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品德修养等提出了新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重要内容,蕴含了积极的价值意蕴,对于工科人才的知识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知识培养的意义

由于工程技术领域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且与其他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于新工科人才的知识储备而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就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是应该以核心专业知识为主、以其他学科与领域的外围知识为辅形成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在知识交叉的思维意识下寻求工程技术进步的新方向,在复杂、多变、动态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工程技术人才学习过程之中获得外围知识的重要媒介,对于丰富工科人才的知识储备培育及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涵盖政治、法律、哲学、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知识的系统性课程,能够为工科人才在学习与掌握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之外,带来更为丰富多样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从而将其作为外围知识与核心知识一起构建交叉复合式的知识体系,最大程度地实现不同学科专业间的融合教学、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融合发展,引导学生构筑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宽工科人才的“知识地图”,使其成为更为全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

(二)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能力培养的意义

新工科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社会化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交流协调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顺利转化为有价值的工业产品,在创新创业道路上迅速成长为行业精英进而站在全球行业的最前端,觉察行业发展的前景以此更好地规划长远发展,从而作为行业领军人物以敏锐的判断力、清晰的洞察力、强大的协调力和良好的沟通力带领相关工程行业在国际范围内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工科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工科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不断丰富完善学生自身的认知体系,不断提升个人的社会化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从容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心理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沟通、自主学习意识和法律法规常识等相关内容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在交流协调、情绪控制、自主学习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除了课堂教学环节的情景模拟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到企业工厂参观学习、听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讲座讲授等方式强化对于组织协调力、情绪控制力、人际交往力的认识,达到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年学生基本能力的目的。

(三)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素质培养的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但与此同时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也逐渐显现,多种忽略工程伦理、枉顾民众安全、无视社会责任的技术突破频频出现,直接损害了民众的健康与安全,危害了国家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可以看出,以上问题大多是由于传统工科教育过于侧重工科人才的技术培养而轻视工程伦理、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教育所致的结果,所以如果在工程教育方面只重视工具理性培养而忽视价值理性培育,那么技术发展的负面作用将愈发严重。因此新工科教育必须在德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由此凸显。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的人才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精湛扎实专业技能及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教育教导青年学生不仅仅专注于技术发展的经济价值,更应专注于怎样借助技术消除贫困不公平现象、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升社会幸福指数。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使青年学生掌握基本的判断性思维,利用辩证法看待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致力于为了增进人类的安全、健康开展工程建设,激发起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通过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确立起民族自豪感,为民族振兴、科技兴国发挥工程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